採購制度僵化 自有疫苗產業成熟路迢迢

撰文記者 吳靜芳
日期2016-04-15
替代圖

台灣推動自有疫苗工業十年以來,產業成熟之路迢迢,廠商咬牙苦撐。產學研界皆指出,短絀的防疫預算、惡性循環的採購制度及不明確且缺乏延續性的疫苗政策,讓台灣疫苗產業難以大步邁前。

文/吳靜芳


防疫是人類與病毒永無止境的戰爭,疫苗好比每場戰役不可或缺的武器。不過,當疫情來襲,在疫苗市場由賣方主導的寡占市場遊戲規則下,非WHO會員國且市場淺碟的台灣,在各國疫苗採購拉鋸戰中只能被割捨,面臨兵臨城下卻無彈藥可用的窘境。

建構自有疫苗工業,便成了台灣防疫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歷經2003年的SARS、新型流感等震撼教育,政府將疫苗工業列為國家安全重點之一,在2005年啟動「人用疫苗開發自製計畫」及「流感疫苗自製計畫BOO(自建、自營、自有)案」,總經費高達新台幣60億元,希望減輕對國際疫苗廠的依賴,強化國內人用疫苗開發體系,根據地域特殊需求開發及生產疫苗。

到2009年的H1N1風暴,全球疫苗缺貨,由國光自研自產的疫苗救援了有驚無險的疫情,讓台灣躋身全球第12個有能力製造流感疫苗的國家。

但在「可自製疫苗的進步國家」光環下,台灣疫苗工業還遠遠稱不上成熟。

疫苗自給率低 產業無人聞問

台灣疫苗自給率敬陪末座,僅1-2項常規疫苗為國產,其他全得看國外大廠臉色。(見表一)

已有20%疫苗為國產的韓國,早在2009年便由韓國FDA開始推動疫苗細胞培養技術,並鼓勵新疾病的疫苗研發。韓國政府在2013年加碼,宣布將大力扶持疫苗產業,希望提高自給率到80%,擺脫對國際大廠的依賴,並成為全球第五大疫苗製造國,加強疫苗外銷。目前,韓國已有SK Chemicals、Green Cross以及Boryung等疫苗廠擁有疫苗外銷能力。

除了韓國外,日本、中國、美國近年皆針對疫苗產業端出實質政策 (見表一),相比之下,台灣咬牙苦撐的疫苗產業顯得無人聞問。「小英的產業之旅拜訪了新藥公司,卻沒有去疫苗公司、疫苗研發單位了解產業現況。」曾執掌疾管局(現疾管署)的國衛院特聘研究員蘇益仁為疫苗產業抱屈。

以老牌疫苗廠國光為例,縱使流感疫苗採購得標,也早有生產能力及銷售成績,但產能過剩及營運成本的拖累使得轉盈之路艱辛;近年積極爭取海外市場代工訂單及國際合作案,獲利空間才漸露曙光。而新玩家基亞疫苗,更是建細胞培養廠之初就規劃了生物相似藥產線,在疫苗微薄的利潤外另謀求發展。

台大醫院小兒科主任黃立民指出,政府應給予合理且有利潤空間的疫苗採購,並擴大台灣自製疫苗的產量。不過,在現行制度及預算下,這並非易事。政府採購疫苗價格長年偏低,不僅市場無法流動,微薄的利潤空間更無法支持研發創新。

這是屬於台灣疫苗產業的弔詭光景:疫苗自給率低,政府開價也低。疫苗年年缺貨,理所當然。

一劑流感疫苗 比一杯咖啡便宜

「季節性流感疫苗甚至比一杯星巴克還便宜。」國光生技總經理留忠正接受本刊訪問時,揮了揮手中的連鎖店咖啡,言談之中略顯無奈。

以季節性流感疫苗為例,疫苗生產大國美國,在2016年的採購價格是一劑13美元。根據WHO疫苗價格資料庫(Vaccine product, price and procurement d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