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技十年磨一劍 產業才正振翅高飛!?

撰文環球生技
日期2013-07-10
替代圖

回顧台灣生技產業能夠突飛猛進,有幾個因素相當重要,一是產業政策,二是海外人才歸國,第三則是電子業轉趨成熟,資金逐漸往生技業移轉,讓十年磨一劍的生技產業,如今終於能夠振翅高飛。

文/ 林宏文


6月14日早上,台醫生技公司召開股東會,多年久未露面的董事長林榮華出席主持,一頭華髮如今也灰白,他面對台下的股東說,「最快的話,明年下半年就可以在美國送件申請上市了。」

台下一位2003年就買進台醫股票的小股東說,「套牢10年的股票,看來終於有機會解套了……。」

台灣生技產業發展十餘年,其間歷經波瀾起伏,林榮華可以說是感受最深刻的人之一。台醫生技成立於2000年6月,林榮華當時頂著德國杜賓根大學生物學碩士及免疫學博士、台大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所長兼教授的學經歷,讓台醫備受重視,與賽亞、太景並列為最受矚目的3家生技新秀。

2005年,台醫宣布將研發中的抗體新藥AbGn-168獨家授權給德國百靈佳,成為台灣第一個授權海外的新藥,台醫在這個授權案中取得新台幣1.5億元的簽約金,連同簽約金與里程金總計可達0.8億至1.3億美元,這是過去台灣生技新藥從未出現過的高額授權收入,也引起市場震撼,未上市股價一度飆到60元以上。

燒錢行業得不到認同

由於,生技新藥普遍處於燒錢階段,資本市場對這種無法產生盈餘的公司也不屑一顧,林榮華覺得生技公司的價值在台灣無法獲得認同,因此2006年決定將研發中心留在台北內湖,但公司總部則搬至美國矽谷,如此更能接近美國市場,接觸最新技術與趨勢,並就近與國際大廠洽談授權及規畫股票上市事宜。

台醫授權給百靈佳後,其間也出現大逆轉,並在2012年2月與台醫中止合約,台醫只好將此授權拿回自行開發,授權金收入當然也就跟著停止。這不僅對台醫是一個相當意外的打擊,也讓國人見識到新藥研發的高度風險,即使授權出去的技術也可能「豬羊變色」。

技術授權被退回,意味著過去的路要重新再來一次,時間一拖又過了好幾年。如今,台醫在AbGn-168之外,又建了兩條產品線,加上生醫產業重新獲得重視,資本市場再度擁抱生醫股票,林榮華終於鬆了一口氣,「謝謝股東給台醫的支持,再一點點時間,就可以看到成績了…。」

台醫在歷經苦難後看見希望。但是2000年間,與台醫幾乎同時成立的賽亞,如今還在掙扎拼搏。當年陳奕雄頂著CELERA(賽雷拉)首席科學家回台創立賽亞,在曾擔任工總理事長陳武雄老哥的支持下,一下子就募集了35億元資金,讓賽亞成為當時紅極一時的生技之星。

不過,陳武雄幕後藏鏡人主導賽亞一切財務已成為業界議論的公開秘密,陳弈雄十多年來走得寂寞又坎坷,他也曾公開吐露,「如果不是因為是兄長,他早就離開」。但儘管先行者未必能歡呼收割,賽亞倒是不斷衍生出許多轉投資公司,包括賽德、慕德及慕洋等,分別從事新藥研發、飼料添加劑、工業化培育魚苗,如今反而都成為新一批生技業的火種。其中的賽德醫藥,近期傳出被東南亞某大集團旗下公司入主,而由前成功大學生命科學所長、也是台灣養殖漁業育種權威楊惠郎掌舵的慕洋生技,則被看好未來農業養殖的跨國基金盯上。 

政策失利產業仍得利

回顧台灣生技產業能夠突飛猛進,有幾個因素相當重要,一是產業政策,二是海外人才歸國,第三則是電子業轉趨成熟,資金逐漸往生技業移轉,熱絡的資本市場又讓正向循環加速運行。

在產業政策上,儘管普遍對政府有很多批評,例如大型生技創投基金(TMF)募集失利、生技育成中心(SI2C)規模層級大幅縮水,加上總統大選期間對宇昌案的打壓,都讓產業界及科學家相當失望。

儘管政府政策和配套措施漏洞百出,但無論如何,政策帶動產業成長仍有相當貢獻。中天生技集團董事長路孔明就說,「這10年來,跟著政府的政策走一定沒錯。」中天集團近幾年來不斷地擴大版圖及對外募資,明顯受惠於各項政策的推動。

永豐餘上騰生技顧問公司總經理張鴻仁說, 2009年,金融海嘯後,很多人都說像在隧道裡,看不到盡頭的亮光,「台灣的山洞就是一個完了又有一個,但在那麼困難的時候,政府還大力推動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這需要非常大的勇氣。」

在生技產業上,政府確實還是做對了幾件,」張鴻仁說,例如以國發基金投資生技股,或是透過創投去大量投資生技股,形成一股支持產業發展的安定力量,對產業發展有相當大的幫助。

自2007年起,在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的奔走、立法院院長王金平的推動下,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簡稱生技條例),在租稅優惠的鼓勵下,生技產業投資者紛紛湧進,民間生技創投雨後春筍般成立,目前包括中鋼、潤泰集團、中天集團、富邦集團、永豐餘集團及台灣工銀等國內大型企業,紛紛瞄準新藥投資。今年五月生技條例修正草案正式過關,修正案將擴大第二等級醫療器材納入租稅優惠範圍,適用的優惠項目和類別至少達150多種,可說是生技大利多

此外,2011年政府通過科技基本法,讓科研人員的技術作價持股可以不受法令的一成限制,也促成科研人員能夠順利將技術移轉至民間,開創出更多創意與能量。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就認為,「對生技產業的貢獻非常大,許多研究單位及學術機構的研發人才及技術資源,可順暢地移轉至民間企業,打通了學術及產業間的界線。」

海外人才回台貢獻

不過,產業發展最關鍵的還是是人才!

2000年前後,第一批早期海外人才歸國,例如太景生技執行長許明珠、賽亞生技總經理陳弈雄、神隆執行長馬海怡、台微體董事長洪基隆、醣聯董事長張東玄,以及聞名國際的學者如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等人,為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7年後,生技條例新藥產業發展條例通過後,促成了國內更多生技投資案,加上資本市場逐漸加溫熱絡,許多在海外累積多年經驗的人才,更加速回台灣貢獻。

包括浩鼎董事長張念慈、潤惠生技創辦人許照惠、泉盛高級顧問張子文、天福生技董事長趙宇天、中裕顧問何大一、益安器材創辦人張有德、安成國際董事長陳志明、生技整合育成中心首席顧問蘇懷仁等人。 

這些生技大咖在海外都已累積很高的成就,願意回台創業,都因為有思鄉情懷,希望能有機會貢獻讓台灣生技業站上國際舞台。

不過,國內幾位生技「伯樂」積極說服感召,其實發揮了更大的力量,例如計畫在生技產業投資600億元的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不斷擴張版圖的東洋董事長林榮錦、在生技創投及育成深耕的永豐餘集團董事長何壽川以及後起之秀中天集團路孔明等人,因為他們惜才且願意大手筆投資,讓這些人才加速回國貢獻經驗。

其實,只要計算尹衍樑投資的中裕、浩鼎、合一、泉盛、中天等五家公司,潤泰集團拿出來的投資金額不到50億元,但5家公司目前市值已超過700億元,獲利在5、6倍左右。這種驚人的獲利回報,將吸引更多資金持續進行。

安成總經理陳志光則認為,經過十年後,台灣這一波生技榮景,已跟2000年的情況大不相同。2000年那時,拜美國生技股投資熱潮,台灣是跟著被帶動。但這一次,台灣生技業熬了10多年,都已繳出成績,就像當初張忠謀等知名人士回台催生半導體產業一樣,「台灣研發生技新藥,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本土創業家締造榮景

然而,從台灣本土打出一片天的創業家,可能才是造就這波生技產業最大的推手。

兩大生技集團東洋與中天的董事長林榮華及路孔明,兩人都是從小公司一路拼搏而上,在台灣生技這塊土壤上跟著發產業展經歷風吹雨打,如今兩大集團市值總合已分別達600億及400億元。此外,本土造紙業出身的永豐餘集團旗下的轉投資公司眾多,光是太景生技一家市值目前也在300億元以上,統一集團投資的神隆市值甚至高達450億元以上。

如今,國內生技產業鏈逐漸成形,除了打造自己的競爭力之外,這些本土創業家又進一步投入建構台灣生技上下游產業鏈的實力。

林榮錦就說,「台灣的公司規模都很小,一定要打群架才會贏。」目前東洋與關係企業投資很多公司,他都鼓勵旗下企業能夠彼此多合作,建立台灣本身的技術自主性,讓產業鏈上下游都能根留台灣。  

當台灣具備新藥研發的能力後,馬海怡也積極推動神隆的原料藥與國內新藥公司進行上下游整合。在新藥的生產上,國內也有新藥公司已優先選擇國內生產廠,例如浩鼎委託永昕生產,此外,早期台灣在蛋白質藥缺乏上游的細胞株產業,如今也逐漸建立自有技術,希望早日完成一條龍的整合服務。

不過,即使台灣生技產業正步向大多頭時代,但林榮錦仍認為,台灣生醫產業下一步將進行結構調整,現有163家製藥業,最後可能只有50家能存活。「台灣企業規模較小,要展現新的能量,一定要做創新型的「小蘋果」,而不是規模經濟的台積電或鴻海,」他說。

一位產業界人士形容,電子業像直昇機,可以快速度升空,但續航力沒那麼長,生技業像豪華客機,起飛前要有很長的跑道,但飛天後可以飛很高很遠。

台灣生技業過去10年已經滑行出一段長長的跑道,如今正準備振翅高飛,值得未來繼續支持與觀察。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