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科技部長/臺大電機系教授陳良基,從政府內閣退下後,全力倡議國內數位醫療/健康發展,籌組「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並被推選為創會理事長。他直搗國內發展數位醫療產業尚需著墨的「標準化」、「數據應用」等核心,也點出臺灣在全球數位醫療界中,可望能扮演的供應鏈角色,期盼以協會立場,補足國內資源缺口。
撰文/巫芝岳
5月24日,前科技部長陳良基在臺大電機系的榮退演講中強調:「知識份子應負起社會責任,以知識助人,協助社會進步」。
放眼過去40年間在產、官、學界的經歷,曾是臺大電子所創所所長的陳良基,從工研院電子所(電光所)所長、國研院院長、臺大副校長、教育部次長到科技部部長,一路肩負著推動國內整體科技發展與學術研究的重責大任。
雖在政治生涯巔峰時,他因家人健康因素而選擇離開政壇,卻一點也沒放下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近年,陳良基全心投入在數位醫療產業上,2021年時,更與醫聯網董事長王欽堂等人正式成立「社團法人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擔任協會理事長的他,正全力推動國內數位健康產業發展。
數位醫療開展新商業模式 協會凝聚各方跨域專家
全球數位健康產業近年蓬勃發展,根據Grand View Research預估,全球數位健康市值在2021年已突破1,750萬美金;今年上路的新版《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亦將數位醫療納入租稅優惠項目,期望加速促進國內業者投入。
「然而,數位科技與醫療健康兩方,都是專業程度極高的領域,要整合為一並不容易。」陳良基直指。
「因此,我們希望在臺灣數位健康產業仍在成形、業者間還不會有太大利益糾葛的階段,就能透過中立的協會平台,協助產業發展。」
陳良基進一步表示,該協會的宗旨正如其名「臺灣」、「數位」、「健康產業」三大要點,且選擇健康產業為名,是期望不鎖死在醫療領域,而是涵蓋預防醫學、照護的「大健康」概念,這樣不但更完整涵蓋未來超高齡化社會所需,也能更務實地應對醫療監管較嚴格、進入門檻高的問題。
目前,臺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不僅聚集了數位科技與醫療兩方專家,且由於產業發展必定有資金需求、牽涉法律專業,因此,也有不少來自金融業、會計師、律師等會員參與。
陳良基強調,未來的數位醫療產品,勢必會開展出新的商業營運模式,因此,金融界的參與十分重要。
他舉例,像是保險業近年都在積極探索類似「外溢保單」的新型保險設計,利用能收集個人生理訊息、了解健康狀態的智慧型手錶等,了解客戶健康狀況,並隨之進行獎勵、調整等,以減少保戶未來生病需要理賠的機會。
「這些新加入的醫療科技,若都要求民眾或醫院自行付費使用,進入市場門檻恐怕會太高,但若能和保單結合、由保險公司支付,不但銷售與推廣可能更順暢,也可開創產業、民眾、金融業『三贏』的局面。」
產業發展障礙:醫院和醫療不分、產業資金不足、市場戰情不夠
陳良基認為,臺灣在大健康領域中,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結合(AIoT)的應用一直都深具潛力,例如智慧型血壓、血氧機這類與硬體相關、再結合軟體的產品,更是臺灣的強項。
不過,他也點出臺灣目前仍待加強的盲點:「將收集到的數據,與健康或醫療體系結合並進一步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