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核酸檢測產業將退燒!?

精準醫療趨勢強勁 掌握國際渠道代工合作利基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2-12-13
簡建興 圓點奈米總經理

簡建興畢業自成功大學化學所,專長為奈米科技,曾任職於旺宏、美商科磊(KLA)等科技大廠。2004年4月,他以原先在材料科學上的專業,創辦了圓點奈米(6797)。
圓點奈米最初以奈米磁珠為主要產品,開發出磁珠用於核酸純化上的應用,並以高通量、自動化的專利「自動化磁珠核酸萃取技術」聞名。目前,除核酸純化儀外,產品還包括廣泛用於血液、細胞、組織、植物、細菌和病毒等樣品DNA/RNA提取的核酸萃取相關試劑等。

責任編輯/巫芝岳


新冠肺炎(COVID-19)自2019年底起,橫掃全球至今,雖劇烈影響人類生活,不過對「核酸檢測」產業而言,卻如同孔明借東風,不但讓該產業訂單需求暴增,更讓大街小巷的老百姓都知道什麼是「PCR」(聚合酶連鎖反應)。

如今,逐漸步入後疫情時代,許多人都認為核酸檢測產業將因為COVID-19檢測需求減少,而就此衰退?我認為絕對不會。

在「精準醫療」已成為全球生醫重要趨勢下,包括體外檢測、基因定序等應用在內的核酸產業,需求仍在持續成長中。且對於圓點奈米所專長的「核酸純化」,因位於核酸產業鏈的上游,中下游所能拓展的應用可不斷加廣,因此,未來更是可觀。

根據市調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整體核酸純化市場為23億美元,預計2030年可成長到5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高達7~8%,因此,核酸相關應用絕不會因疫情而消失。

突破國際拓銷關卡  掌握疫後國際渠道代工合作利基

前兩年疫情期間,圓點奈米在全球核酸萃取技術供不應求下,營收大增,已累計賣出超過1億人份的新冠檢測試劑外,更累計全球80國多達4百多間客戶,國際能見度瞬間大開。

對許多國內廠商而言,跨出臺灣進行國際拓銷常是最難突破的一關,但由於在多年前,圓點奈米就抓住產業鏈中空缺相對大的核酸萃取技術,加上疫情導致全球缺貨下,我們突破了這關,此時,更是掌握這些國際渠道利基的時機。

現在,即便新冠檢測的「東風」不吹了,為了持續在全球精準醫療浪潮中不落人後,我們因此開始嘗試調整商業模式,並找出在維持獲利營運的同時,仍能增加國際能見度的方法。

其中,將部分原品牌生產的管道改為代工貼牌,是我們改變的重要方向。我們更著重在讓產品得以延伸推廣,因此,運用國際知名品牌優勢進行推廣,比起強求以自身品牌賣出,更能突破各國文化的界線。

從體外檢測產品代理商的角度而言,除非是如賽默飛世爾(Thermo Fisher)、Qiagen、羅氏(Roche)這些具有絕對品牌優勢的大廠,否則對其他小廠而言,常常得求代理商讓自己「塞貨」(pre-load)。因此,這也是我們轉做代工的原因之一。

佈局RUO市場、看好再生醫療趨勢 

此外,「抓住地頭蛇般的大型代理商」是產業更應注意的重要趨勢。

核酸產業中,體外檢測(IVD)和學術研究(RUO)是兩大重要市場,圓點奈米的產品亦主攻這兩塊。其中,由於RUO市場的客戶尤其重視品牌,因此,我們採取地頭蛇策略,首先與國外大型代理商建立關係,再逐步經營關係下,使其導入我們的產品,這樣便能在大廠間殺出重圍,更順利地導入RUO市場。

在核酸產業中,不論是儀器或試劑商,持續擴大產品線以擴及更大的市場範圍,是永續營運的重點之一。

例如以核酸萃取儀為核心儀器的我們,近期就推出「Switch 8核酸萃取儀」,主打能夠以替換模組方式,滿足不同檢體通量、體積的操作需求。

不同於IVD市場,多為單一檢體體積、但一次通量較大,RUO市場特色為檢體類型多樣化,有時可能需檢驗尿液這類大體積檢體,有時又要換為鼻腔拭子等體積微量的檢體,因此,購入這台機器將更具成本效益。

儀器上,我們也積極將用於核酸前處理的純化技術,與其他品牌的自動化、PCR等技術進行整合;例如與自動移液頂尖品牌Hamilton的機器結合,導入我們的磁珠渦流式旋轉專利技術後,就能產出效率更高、造價更低的機台,並透過這些廠牌的通路銷售到全球。

另外,圓點奈米從本業用於IVD檢測的核酸純化出發,看準再生醫學市場也是臺灣生技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近期,同時增設了「細胞」產品線,第一款產品為磁珠接特殊蛋白質抓取目標抗體,預計今年第四季將上市。

該技術是將我們原先用於萃取核酸的磁珠,針對表面結構、粒徑進行改變而成。這類從自身核心技術進行改良的拓展方向,是公司在創新過程中,降低風險的重要方法。

而在原先核酸檢測技術上,圓點奈米近期也開發出食品微生物檢測試劑、獸醫用的動物傳染性疾病萃取試劑,以及用於植物品種、賽馬血緣鑑定的檢測試劑等。

此外,我們也聽取客戶對長片段基因定序的需求,因此,未來也將朝向長片段的核酸萃取技術開發。

產業鏈概念不可無

俗話說「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對圓點奈米而言,因為已建立了完整的平台和研發系統,因此對於開發新的試劑、純化相關應用,我們只需多聆聽市場和客人的需求,就能快速研發而出。

我認為,生技產業建立出「產業鏈」概念非常重要,就如同臺灣的電子業般,各自有所長,再由上下游進行拼湊,而非貿然地一條龍全包;穩紮穩打地佈局自身核心,就是在機會來臨前最好的準備。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