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拚技術平台、CDMO製造量能 屢獲外廠青睞

臺灣「精準檢測」業 誰是下一檔生技併購黑馬?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3-02-26
瑞磁生技美國執行長Chris Bernard曾表示,對醫學檢測公司而言,擁有自身的專利平台相當關鍵。(攝影/巫芝岳)

在全球精準醫學的強勁趨勢下,加上新冠疫情延燒三年多來,多間以醫學檢測技術為主軸的生技公司紛紛在資本市場中掀起「旋風」。從博錸、奎克陸續獲外商投資,到行動基因被Prenetics Global收購,臺灣檢測業者開始吸引國際投資人目光。放眼國內如瑞磁、光鼎、基米、世基等興櫃公司,其各擁獨步全球的技術利基或市場,成為下一波被M&A目標,下一檔生技併購黑馬是否將出線?

撰文/巫芝岳


去(2022)年12月16日,美國那斯達克(Nasdaq)上市的檢測公司Prenetics Global,宣布大舉投資行動基因母公司ACT Genomics、獲得其多數股權;據外媒報導,前期對價包括Prenetics的1,990萬股普通股,及2000萬美元現金。

這是繼2016年12 月,英國無創產前檢測基因檢測公司Premaitha Health以720萬英鎊(約2.7億新臺幣)有條件收購臺灣Yourgene Bioscience (有勁生技),開啟臺灣檢測科技公司被外商併購第一砲後,時隔7年,臺灣檢測業再一次於國際嶄露頭角的一大重要里程碑。

 Prenetics入主行動基因這項消息,也凸顯了許多「Made in Taiwan」的檢測技術,逐漸具備國際競爭條件。經本刊深入了解,多家檢測業者也陸續接獲國際廠商及投資人丟出橄欖枝,以評估入股或收購的可能,誰是下一檔生技併購黑馬?廠商之間也拭目以待!

亞洲第一家! 行動基因多種實體瘤基因檢測取FDA許可
成立於2014年的行動基因,專攻以次世代基因定序(NGS)進行癌症檢測,是國內第一家通過衛福部「精準醫療分子檢測實驗室(LDTS)」列冊登錄的實驗室。其產品ACTOnco®(癌安克),提供440種癌症相關基因檢測,能協助提供標靶治療的臨床決策,檢測範圍囊括乳癌、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肺癌等實體癌。
今年1月,ACTOnco®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510(k)醫材許可,使其成為亞洲首個取得多種實體瘤基因檢測許可的公司。

精準醫學大趨勢! 新冠再添檢測商機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在去年發布的《2022PwC精準檢測、預防、診斷發展現況與趨勢》報告中指出,從全球「精準檢測、預防、診斷公司」公開募資金額來看,體外診斷(IVD)產品的市場及基因檢測科技,是未來發展備受投資人看好的重要領域。

新冠肺炎(COVID-19)爆發後,全球許多沈寂已久的「檢測股」齊聲大漲,讓國內、外投資者再次注意到這項推動醫療科技進步的重要動力。

同時,從近年全球IVD市場競合與併購趨勢觀察,自疫情到後疫情時代,分子診斷領域也一直是華爾街分析師持續關注的焦點,指標性IVD廠大型併購事件接二連三。

海外部分,例如Illumina在2020年9月就傳出將以約80億美元收購檢測獨角獸公司Grail;2021初,賽默飛世爾(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在以8.78億美元價格,收購加拿大Novasep公司病毒載體生產業務後,隨即又以4.5億美元現金收購專注在開發AB型流感、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RSV)與A型鏈球菌的分子檢測公司Mesa Biotech。

2021年 9 月,臺灣人賴正光創建的BioLegend (百進)也被全球最大的生命科學分析儀器生產商珀鉑金埃爾默(PerkinElmer)公司,以52.5億美金高價被收購,更是創下臺灣檢測業史上的傳奇(Legend)。

事實上,疫情期間的臺灣,檢測業併購事件也不缺乏。

法商生物分析等檢驗大廠歐陸集團(Eurofins Scientific)在2021年收購了臺灣環境檢測行業的第二大集團――上準集團,旗下三家企業(上準環境科技、南臺灣環境科技台宇環境科技),在臺中、臺南和高雄都設有實驗室,被收購後,不僅為歐陸在臺灣提供了全方位的地理覆蓋,也帶來可觀的收益。

而據了解,歐陸集團聚焦亞太地區的決心,使其評估收購臺灣廠商以擴張業務服務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幾家有營收業績的基因檢測廠商甚至接受D.D (Due-Diligence,盡職調查),並進入最後議價階段。

而早在COVID-19爆發前的2019年,博錸生技(6572)喜獲日本電化集團(Denka)注資,Denka透過私募取得博錸33.4%股權,投資額達7億4500萬臺幣,成為其最大股東,是近年國內檢測業被入股的指標案例。

去年7月底,奎克生技宣布成立子公司「信標生醫」(Pharus, Inc.),以基因檢測產品OncoSweep™,全力投入癌症早篩市場,也獲得香港李嘉誠所創辦、長江集團旗下長江生命科技與長江和記參投,信標募資後估值達3千萬美元。

信標的OncoSweep™,透過少量血液樣本,可檢驗多達100種在血液中循環的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NA)癌症生物標記,搭配機器學習演算法分析數據,達到多種/單種癌症早期檢測目的。

多重檢測新趨勢 「自主核心技術平台」優勢大!

分析上述公司,之所以能獲外廠青睞的一大原因,在於其各自擁有自主的核心技術平台。

瑞磁生技(ABC-KY,6598)美國執行長Chris Bernard,及集團總經理何重人都曾表示,對醫學檢測公司而言,擁有自身的專利平台,使其能在檢測項目繁多的紅海,甚至未來隨標靶藥物、疾病療法開發而伴隨出現的診斷藍海中,持續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瑞磁生技擁有一套受各界專家看好的「多元檢測平台」,其運用結合條碼和免疫與分子化學的「數位生物條碼技術」(Barcoded Magnetic Beads, BMB),達到得一次取樣就能同時檢測大量標的的效果。

瑞磁表示,與目前國際上已有的多元檢測技術不同,其平台能如同「自助餐」,讓檢測方自行選擇需輸出報告的檢測項目,此一彈性度加上成本低的方式,尤其對給付檢測項目數量有限的美國醫療保險制度更為合適。

由於多重檢測可以一次測出多個感染源,大幅提升診斷效率,被視為檢測的革命性進展,多重檢測廠商成了IVD大廠收購的熱門標的。

瑞磁集團總經理何重人就舉例分享,2013年法國IVD公司生物梅里埃(BioMerieux)以4.5億美元收購多重PCR分析儀廠商BioFire,引發了市場關注;2021年3月,羅氏(Roche)宣布以18億美元收購GenMark,強化在傳染病診斷佈局。相隔才一個月,以免疫診斷著稱的義大利DiaSorin集團,為強化分子診斷業務,也決定砸下18億美元全資收購美商Luminex。

聚焦多重診斷技術的廠商,先後被IVD行業巨頭看上,自然讓大家對已經進軍美國市場的瑞磁未來動向,投以期待與好奇眼光。不過,瑞磁去年引進美國IVD銷售大將Chris擔任執行長,展現了自家在多重診斷市場勝出的信心與企圖心。

在商業模式上,瑞磁目前仍採技術研發、授權「雙軌並行」的商業模式,除了目前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510(k)認證的20項呼吸道檢測(RPP)、17項腸道病原體檢測(GPP),在美國市場持續累積醫療通路外,對貢獻營收源源不斷的有力授權客戶則包括:全球最大寵物檢測龍頭美國Idexx、中國珠海麗珠等。

具產業鏈關鍵地位   掌握技術源頭成黑馬

另外,握有亞洲唯一原廠毛細管電泳技術的光鼎生技(6850),是另一家出自臺灣創新技術平台的強勁黑馬。也由於掌握的技術源頭具有寡占態勢,光鼎自許為「生醫檢測界的 Android 平台」,不斷地擴展其在檢測產業鏈中扮演的關鍵地位。

光鼎的Qsep系統,以毛細管電泳技術為核心,搭載專利光學模組,在結合前端的PCR進行下,可讓樣本省略核酸萃取的步驟,是許多生物科技研究領域、試劑開發優化與確校、以及次世代定序(NGS)樣本品管的重要工具。

光鼎的Qsep系列生物片段分析儀(Qsep Series Bio-Fragment Analyzer),已在今年1月6日正式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上市許可,代表光鼎生技推出的各式機種,包括:實驗室標準款Qsep100生物片段分析儀、適合用於核心實驗室高通量分析的Qsep400,以及適用於現地檢測與定點照護的Qsep1系列等,都有望打進美國市場。

目前Qsep系列產品已銷售至全球50餘國,為光鼎去(2022)年全年合併營收達2.31億元,年增29.1%。

去年12月,光鼎又推出全球首款整合核酸擴增(PCR)與分析的二合一儀器「Qsep Ultra」,2 個步驟就能完成核酸檢測,並產出數位分析報告,大幅降低開發成本,可望加速核酸檢測在各種領域應用的落地。

挾著創新技術加上市場成長潛力,亦經證實,光鼎已經被不少海內外的大咖、創投基金、IVD大廠放進收購標的的口袋名單之列,跨海來拜訪的投資公司紛沓而至。

不過,儘管光鼎董事長兼總經理蔡守冠對傳言不置可否,但他表示,光鼎懷抱希望顛覆傳統分子檢測複雜流程,實現即時現地檢測與普及定點照護的初衷,不管如何都不會改變。


光鼎生技由於掌握的技術源頭具有寡占態勢,不斷地擴展其在檢測產業鏈中扮演的關鍵地位。圖為光鼎董事長蔡守冠。(攝影/羅翊方)

檢測原料、試劑CDMO尋藍海商機

除了以自有平台、品牌銷售外,往代工發展亦是國內多間檢測廠商的重要策略。

如博錸在獲Denka投資後,成為其最主要的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CDMO) 商;博錸也表示,Denka未來會以其CDMO商業模式為基礎,授權多元技術、試劑和儀器製造及平台服務,給其他目標客戶。

而擁有國內最大商業基因體定序量能的公司――基龍米克斯(4195) (以下簡稱:基米),去年4月宣布將在與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合作下,將核酸合成廠升級成PIC/S GMP廠,顯見其在打造商業級製造量能的決心。

本刊當時專訪基米總經理江俊奇時,他表示,之所以選擇在疫情下加速升級工廠,甚至未來期待能成為核酸藥物的原料藥廠,「原因之一,正是看到臺灣缺乏生產核酸原物料的資源,造成國內廠商在進行相關開發上,都需要跟國外訂購,衍生時間、溝通、成本等,造成開發進度延遲。」

因此,基米近期也向本刊透露,為了替臺灣打造完整的核酸藥物研發製造價值鏈,基米未來不排除併購策略,甚至走出臺灣進行併購。

目前,基米用來製造寡核苷酸(oligonucleotide)的ISO 9001品質管理系統認證,已在今年1月底取得證書,並預計今年第二季完成產品確效作業,第三季提出提出PIC/S GMP軟體評鑑申請。

基米建立的核酸序列GMP製造技術平台,除了可以生產疫苗使用的核酸佐劑CpG1018和CpG7909外,也能提供客製化的體外檢測用DNA或RNA核酸探針,種類可涵蓋包括: 反義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核酸適體(Aptamer)、誘餌寡核苷酸(Decoy)等,各項短鏈核酸。

此外,世基生醫(7595)則是目前國內極少數提供體外檢測(IVD)試劑代工者,其工廠已取得中國/臺灣/韓國優良製造規範GMP品質認證,可代工學術、臨床使用的檢測試劑,應用領域擴及傳染性疾病檢測、癌症篩檢、癌症用藥評估等。

同時,世基仍持續發展其初創時,技轉自中央研究院的「藥物基因檢測技術」,陸續開發出針對抗凝血劑華法林(Warfarin)、抗癲癇藥物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抗痛風藥物安樂普利諾(Allopurinol)等藥物基因檢測,能幫助患者用藥前,先了解是否可能對該藥物產生嚴重不良反應。

臺灣檢測廠商快速成熟中

不論是以核心技術平台為利基,得以廣泛拓展多樣的檢測項目,或是在政府力推的CDMO基礎上,加強檢測相關代工技術發展,這些檢測廠商都在精準醫學強勁的趨勢推動,加上疫情三年多來的催化下,正在快速成熟中。

究竟這些公司中,誰能成為下一匹黑馬?不論是被併購或成為併購方,產業界都在引頸期盼著他的出線。

>>本文刊登自《環球生技月刊》Vol.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