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的生態和心態––臺大醫院做不到的 秀傳醫院做到了!

撰文編輯部
日期2023-05-23

5月4日和5日,兩天熱鬧、溫馨的國家生技研究園區Demo Day甫落幕……。

即使至今在園區的交通便利性上,還是普遍被大家皺眉頭,但園區挺過疫情的衝擊,進駐率滿載、一位難求,現在,廠商進駐條件變得更嚴苛,租金也無法下降,也成了廠商會抱怨的問題!

其實,從群聚(Cluster)的生態系統(Ecological Systems)發展而言,這是可喜的,代表網絡與資源關係密集,能吸引大家願意靠攏,並從中再疊層串連,持續互相影響及創造大家共同成長發展的環境。

這也是從疫情前到現在,整個臺灣上下左右都在講的「生態系(Ecosystem)」。大家都指出,臺灣沒有或欠缺完整的生醫創新創業生態系,因此,也都強調自己要或在建立生態系。

究竟要怎麼的樣貌,才稱得上是完整的生態系?

Who Cares Silicon Valley

美國高科技事業雲集的矽谷(Silicon Valley)是全世界所有新創圈眼中的奧運級殿堂,也是大家都想複製的創新創業模式。我認識許多待過矽谷的人,都本能地會流洩一點傲氣,我相信,任何呼吸過不一樣空氣的人,對環境氛圍的差異必然都是靈敏的,能很快分辨出差異。當他們帶著榮耀與美好拓展到異國異地,一定都希望能重現美景。

然而,大家也都知道,今天矽谷的一切幾乎是自然而然發生的,美國政府從沒規劃要在那兒圈地發展科技。「生態系」原始的定義裡,沒有固定的型態、範圍和大小,一座森林、一個小池塘、一棵小樹……。

生態系也像今天大家都在呼籲的「跨域、跨界」,它沒有絕對的邊界,很多生物都有能力越過不同邊界生存,甚至繁衍更好,像青蛙參與水中的生態系,但也可以跳到岸上嘓嘓叫地加入陸上另一個生態系。

現在,臺灣依然有很多矽谷的鐵粉(包括不少政府官員),還是緊緊地以矽谷為本,努力地臨摹矽谷的草草木木。

近期,我在新加坡和一位大學畢業後從印度移民到新加坡的媒體CEO交流。現在,創辦人有一半時間都在孟買(Munbai),她自己也考慮提早搬回印度,她充滿自信地告訴我:「哇!你一定得去班加羅爾(Bangalore)瞧瞧。」

可能我的回答:「現在是印度的矽谷了?」實在很不識相,她當場笑出來:「Who Cares Silicon Valley?」

不過,可能除了美國以外,亞洲各國的創新創業風潮都是政府帶頭以政策帶動。但印度推動創新創業比臺灣整整晚了3年,直到2016年起,印度政府才推出「新創印度計畫(Startup India Scheme)」,「新創種子基金計畫(Startup India Seed Fund Scheme, SISFS)」,準備了250億盧比的資金(約95億新臺幣)及50億盧比(約19億新臺幣)的信用擔保基金,透過多管道輔導協助新創發展。

而根據CB Insight 資料顯示,印度在2021年4月前,已經新生了10家獨角獸(成立不到10年但估值10億美元以上),中國孵化了2家;在全球前1,000大創新創業城市中,印度共有43座城市上榜,班加羅爾 排名全球第10名、新德里(New Delhi)第14名及排名16的孟買。

有業界朋友很不認同印度,甚至不屑地批評我,「幹嘛拿臺灣往『下』比印度」,她認為,凡事一定要跟第一流和最好的看齊,就是歐美或日本。

朋友的看法也不是沒根據,她認為這次印度的崛起,得益於新冠疫情造成中美競爭關係下的價值供應鏈結構改組契機,加上受惠於印度14億人口紅利,以及莫迪新總理政府相對穩定的政局和一系列經濟政策推動的加持。

「即使印度成為世界新創發展的熱門打卡點,也輪不到臺灣創新在那兒賺到錢,論技術,你有把握是第一流的嗎?論成本,印度人家自己比你更低……。」朋友很有自己的主見。

臺大辦不到的  秀傳辦到了

我個人看法是,其實無論發展哪一種生態系,最終都是「心態」問題。

在Demo Day第二天的產業沙龍上,5位斜槓CEOxVC (風險投資家)的生醫青壯世代名人,他們個個都曾在美國求學及生醫新創圈闖蕩過,至今和國際創新創業社群往來也都密切,在回到臺灣耕耘自己的一畝夢田多年後,他們對臺灣的生態都坦率地表述了自己的心態。

台杉生技基金合夥人沈志隆博士,他在分享了創新創業發展放諸四海的投資標準後笑說:「但臺灣,就不是美國,所以從Day 1就要思考究竟要找什麼樣的投資者合作。」

已經在骨髓抹片AI系統技術上,在臺灣創造出全球競爭壁壘的雲象科技,創辦人葉肇元醫師也表示,「臺灣都在看美國,但不要憧憬,也無法把美國那一套複製到臺灣來。」

打破臺灣醫療事業無法資本市場化法規框架,在智慧醫療玩出集團化發展,盛弘醫藥董事長楊弘仁說,「我一直在思考所謂的『李約瑟難題』,就是為什麼古代中國人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為何近代中國科學都跟不上歐美了?」而他認為,就是法令和規範管束太多,長期下來,就限制了產業發展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個人則認為,從黃明和總裁到二代接班人黃士維院長,秀傳醫療體系在創新醫療技術的發展與演進,就是詮釋「生態系」一個很鮮活的案例。

現在已逾80歲、新點子一點不輸年輕人的黃明和醫師,早年在沒有法規允許年代下(他後來為了衝破法規,乾脆自己跳下來選立法委員),不計代價進口全臺第一台手術機器人「宙斯」(後來被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公司Intuitive Surgical併購)。

接著,2008年從法國引進在臺灣成立微創手術訓練中心,成為全亞洲外科醫師的技術知識交換平台;黃士維接班後延續父親創新精神,進一步與比翼加速器合夥投入新創創業,又自2017年開始舉辦B.E.S.T. 亞洲新創醫療器材研究發展研習營。

今年,B.E.S.T.研習營,包括Intuitive、GE、Siemens等政府不見得邀請得到的跨國醫材大廠高層,如今都願意因為多年友誼來臺共襄盛舉,臺大醫學系畢業的DCB董事長涂醒哲醫師說:「臺大醫院辦不到的,秀傳醫院辦到了……。」

彰濱秀傳座落堪稱風吹沙的臺灣海線偏鄉,但因為長年不懈投入創新與教育,現在,在國際醫材創新地圖裡,也就是那樣的「氛圍」,卻可能是臺灣最有仙則靈的醫材創新創業場域寶地了。

不過,它是個豐足的生態系了嗎?也還沒有。

就像矽谷的故事,只要光陰不停止,生態系就會繼續演變。例如不久前,矽谷銀行倒閉引發矽谷新創一連串骨牌效應,必然也會留給矽谷生態系未來不一樣的發展影響。

落葉歸根 vs.落地生根

所以,在一個特定環境內抱持什麼樣的「心態」,就會和在這個環境裡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相互作用,彼此不斷地進行物質的交換和能量的傳遞、連接,進而形成一個整體。 

有關「心態」,進一步容我再分享一段網路閱讀所摘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講的一段話,「新加坡的華人,沒有一個中國人。當你離開那片土地,你就應該明白你要做的,不是落葉歸根,而是落地生根。落葉歸根的,是肥料和耗材,落地生根的,是種子和希望。」

而我們大家,現在都在臺灣這塊土地上……。

這期封面,我們幾乎動員了全公司團隊進行〈2023臺灣生醫創新創業大調查〉,這可能是10年來首次對臺灣生醫創新創業的公司大盤點。

專題製作要非常感謝國科會科技辦公室的提議與指導,因為他們希望能從數據與統計中,看到臺灣生醫創新創業的發展現況、趨勢脈絡以及優勢和挑戰,以作為未來政策的建議。

政府推動新創10年,產出約500家公司,而這些公司正都是臺灣未來的種子和希望。我們也都是創新創業生態系的一員,如何持續在環境的土讓中創造這些種子所需的空氣、水、養分,相信大家都一樣有開放、積極的心態!

mind_sign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