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中研院解決氣候變遷糧食危機

成大轉譯農科博士學位學程 再創臺灣下一個綠金產業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3-07-25
王育民說,農業科技的範圍廣,他期望「轉譯農業科學博士學位學程」會持續聚焦,為臺灣農業發展,再創下一個綠金產業。(攝影/劉馨香)

2017年,國立成功大學與中研院南部生物技術中心合作,設置全臺首個全英語授課的「轉譯農業科學博士學位學程」,並依臺灣生物性產業需求,瞄準「環境變遷與糧食生產」、「藥用與經濟植物科學」及「水產生物科技」三大領域,目標培育國際化的轉譯農業生物科技人才,加速推動臺灣農業生技的創新發展與轉型升級。

撰文/彭梓涵


今年6月,農委會公布3至5月受高溫乾旱影響,農業產物估計損失計8億7,473萬元,「氣候變遷」造成全球主要糧食作物減產的問題,已成為各國政府重要議題。

國立成功大學於2017年與中研院南部生物技術中心,合作設置的全臺首個「轉譯農業科學博士學位學程」,就瞄準「環境變遷與糧食生產」、「藥用與經濟植物科學」及「水產生物科技」三大領域,目標培育國際化的轉譯農業生物科技人才,以加速推動農業生技的創新發展與轉型升級。

「轉譯農業科學博士學位學程」今年培育出首位轉譯農業科學博士,此外以全英文授課的學程,過去以來,也吸引了印尼、越南跟奈及利亞農業大國的學生就讀,這些國家的農業發展也正在受氣候變遷影響。

受中研院南部生技中心邀請
成農業研究聚落一份子

說起成大「轉譯農業科學博士學位學程」的成立,學程主任王育民說,起源是受到中研院南部生物技術中心的邀請。

中研院在1998年成立以植物為研發平台的農業生物科技研究單位,但因為中研院南港總院缺乏中下游應用生物科技研發設施,如:溫室、實驗田及中間量產工廠等,無法落實上游基礎創新生物科技研發成果,因此開始尋求合適向外發展的地點。

臺灣南部不僅是農產畜牧業最發達的地區,更有豐富的水產生物資源及水產相關產業,而南部科學園區鄰近亞洲蔬菜中心、農改場、畜產試驗所,周圍水稻、花卉、水果、蔬菜等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