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工研院+北榮+中醫大 聚落典範超越日本

禾榮AB-BNCT硼中子捕獲療法 腫瘤精準放療新藍海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3-12-27
禾榮AB-BNCT硼中子捕獲療法 腫瘤精準放療新藍海

獲電子大哥漢民科技投資、成立於2017年8月的禾榮科技,延續了清大、工研院的硼中子捕獲治療(BNCT)研發成果,將全臺第一座研究用核反應爐轉化成醫療用途的經驗,開發成加速器型硼中子捕獲治療設備,為頭頸癌復發患者提供治療新選擇。同時獲得中醫大青睞、進駐新竹附醫治療基地,為臺灣在地發展BNCT奠定重大里程碑。

撰文 / 吳培安


全臺第一座核反應爐——清華大學水池式反應器(THOR),佇立在清華大學梅貽琦紀念館內。蘊含著百萬瓦級功率的它,自1961年12月完工啟用以來,默默守護著臺灣核子工程科學界超過60年。

1992年,在清華大學教授開執中宣布啟動臺灣硼中子捕獲治療(BNCT)研發計畫之下,THOR成為了新興腫瘤療法研發的原動力,為癌症精準放射治療提供穩定且品質良好的中子射源,也開啟臺灣核子工程研發能量跨入癌症治療的契機。

但直到2017年8月,在漢民科技董事長黃民奇的投資下,承接了清華大學及工業技術研究院「加速器型硼中子捕獲癌症治療」(AB-BNCT)的禾榮科技,才宣布正式成立,朝著臨床試驗及取得醫材許可證的目標邁進。

AB-BNCT系統在臨床上展現的成效,獲得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蔡長海的青睞,於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大新竹附醫)興建治療基地,並在2022年12月完成封頂儀式,現正進行中子出束及臨床前測試中。

清大、工研院、北榮接力 催生臺灣原創BNCT療法

總經理沈孝廉表示,禾榮的技術與清華大學、經濟部工業技術研究院的研發聚落密不可分,而能得到漢民科技投資、中國附醫信賴的關鍵,則是與臺北榮總癌病中心放射腫瘤科臨床團隊的緊密合作。

禾榮成立的緣起,最早要追溯到清大原子科學院核子工程系教授薛燕婉,其粒子遷移計算實驗室在1992年率先展開BNCT中子束的設計研究;到了2000年,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江祥輝,負責將研究用核反應器的熱中子束改建成BNCT超熱中子束,並在2005年改建完成。

2010年,臺灣BNCT邁出了兩個重要步伐。其一是清大和工研院合作、展開加速器中子源BNCT研究計畫,並研發出高效率中子束調整器,超越居領先地位的日本。

另一方面,清大BNCT科研團隊也與北榮放射腫瘤科醫師王令瑋及陳一瑋密切合作、展開臨床試驗,使用改建完成的超熱中子束,並導入薛燕婉團隊發展10年的治療計畫程式系統「THORplan」,並在2010年中進行首例復發性頭頸癌病人治療。

之後又過了7年,清大與工研院已為BNCT累積了階段性成果,希望正式將這項技術產業化,投入醫療市場之中。然而,想要承接這項研究、將設備建置於醫院並不容易,大量資金更是必不可少。

所幸,2017年迎逢漢民科技獲荷蘭半導體大廠艾斯摩爾(ASML)以一千億新臺幣高價收購漢微科,當時漢民科技創辦人暨董事長黃民奇,正在尋找長期投資標的,並且看上清大、工研院團隊累積的成果,決定在2017年8月投資成立禾榮、並完成技術轉移,希望讓這項創新醫療技術可以生根臺灣。

身為核心技術創始人之一的薛燕婉,現在除了是清大核工所榮譽退休教授,也以董事及策略辦公室副總經理身分,加入禾榮的核心團隊。


薛燕婉為禾榮科技核心技術創始人之一,現在除了是清大核工所榮譽退休教授,也以董事及策略辦公室副總經理身分,加入禾榮的核心團隊。(攝影/吳培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