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細胞救命救荷包 認識你的細胞經濟學論壇」

《特管辦法》 屆滿一年 產官學研醫共謀完善產業鏈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19-08-30
攝影/林嘉慶

8月17日,環球生技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攜手主辦臺灣第一場結合各界專家的細胞療法論壇──「懂細胞救命救荷包 認識你的細胞經濟學論壇」,以增進國人對細胞療法的了解。活動共計超過250人報名,除了產學人士,一般民眾參與相當踴躍,現場座無虛席。

衛福部在去年9月通過《特管辦法》,開放了6項細胞治療應用項目,包括:癌症、腦中風、脊髓損傷、退化性關節炎、修復細胞與組織、抗老化。截至今年7月底,衛福部已收到共71件細胞治療申請案,申請案件多數為癌症的自體免疫細胞治療,以及關節損傷、表皮組織修復等。

在細胞療法趨勢的浪尖上,生技業者和醫護產業蓄勢待發,但對於病友和一般民眾來說,除了好奇,更多的是疑惑。因此,本場活動邀請到來自政府主管單位、醫院及生技產業共11名細胞治療專家,為民眾解析細胞治療的內容及趨勢。

而在綜合座談中,也邀請到台灣癌症免疫細胞協會理事長紀君霖,以癌症病友團體代表的身分,從病友家屬的角度,對細胞療法的現況提出看法與建議。

石崇良:年底再修《特管辦法》 完善細胞治療品質、產業鏈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預告,在今年年底前,《特管辦法》 會有再一次修訂,其中一項是增列實驗室自行研發檢驗技術(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s, LDTs)的新規範,讓治療的前端診斷和後續追蹤更為精準;另一個是將細胞儲存列入法規管理,藉此提升國內細胞治療的品質與安全性。

目前衛福部已通過三項細胞治療,其中兩項為長春藤生技與三軍榮民總醫院合作,利用細胞因子誘導殺手細胞(CIK)的自體免疫細胞療法,適應症為經標準治療無效的血液惡性腫瘤,以及實體癌第四期(肝癌、肺癌)。

另一項為長聖生技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合作,利用自體樹突細胞(DC)的自體免疫細胞療法,適用於8種實體癌第四期,涵蓋多型性膠質母細胞瘤及續發性腦瘤、上皮性卵巢癌、胰臟癌、攝護腺癌、頭頸癌、肝癌、乳癌、大腸直腸癌。

第四項《特管辦法》 開放項目將在8月下旬通過,是由台灣尖端先進生技醫藥(尖端醫)與慈濟大學合作研發的自體CIK免疫細胞療法,用於實體癌四期治療,包括腦瘤、肺癌、食道癌、胃癌、大腸結腸癌、乳癌、肝癌、胰臟癌。

「希望能透過《特管辦法》 的開放,將細胞治療提供給有需求的患者,患者不再需要遠渡重洋到國外接受治療。」石崇良說。

不過,石崇良表示,細胞治療雖然具有能根治疾病的治療潛力,但因為製造、運送及檢驗的成本高、現無健保給付等原因,目前要價仍相當昂貴,未來希望推動保險公司將細胞治療納入商業保險項目,以減輕民眾負擔。

石崇良也建議,病人須先與醫師完善溝通,醫病資訊共享以確認詳細治療療效,以及可能的風險後,再選擇是否接受細胞治療。

張文震:須慎防致癌等嚴重副作用

林口長庚醫院免疫腫瘤卓越中心主任張文震說明,細胞治療可分為安全性高、療效較低的「未經基因改造」療法,如自然殺手細胞(NK)、樹突細胞(DC)、T細胞等;以及,治療危險性較高,但療效較好的「基因改造」療法,如目前研發主流之一的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T細胞受體嵌合型T細胞(TCR-T)療法等。

張文震特別說明,CAR-T雖然在血癌、B細胞淋巴癌治療上展現效果,也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獲批(例如Novartis的Kymriah),但其屬於個人化免疫治療,比起現行癌症標準療法,製備時間相當費時、技術門檻高、有專利問題,引發嚴重不良反應(例如免疫風暴)的機率也較高,目前還不是衛福部核准的項目。

張文震表示,細胞療法雖然有科學理論根據,但目前有效的報告是根據個案。由於細胞治療的監控較複雜,且副作用可能涉及多器官,因此醫學中心也會以多科別團隊合作的方式,為病人提供完整照護。

張文震:再生醫療突破骨科難題 進展可期但勿躁進

台灣再生醫學學會理事長,同時也是亞東醫院骨科部主任張至宏說:「關節軟骨過去被認為是一但被摧毀就無法修復的疾病,是骨科的大難題,」而再生醫療技術的推進打破了這個觀念。

張至宏表示,目前退化性關節炎和軟骨病變的再生醫學產品,在亞洲(韓國、日本)主要使用間質幹細胞(MSC),西方國家則比較常用軟骨細胞培養軟骨。值得注意的是,韓國雖然進展最快,但也一度因為推動過於躁進,在今年5月被爆成分造假而禁止銷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