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政府新政首場BTC會議

「醫療產業化」大鬆綁? 「醫界投資生技、臺灣創造」成亮點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4-09-26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8月26~28日,定調生技產業重大方向的「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於臺北展開。(攝影/巫芝岳)

8月26~28日,第19屆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展開,本屆是賴政府上任後的首場BTC會議,雖然新政府已提出「健康臺灣」政見,但尚未有具體的生技產業發展規劃,因此,本次BTC提出的政策建議方向格外受到矚目。

撰文/巫芝岳、彭梓涵、李林璦、吳培安


8月26~28日,定調生技產業重大方向的「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於臺北展開。

今年BTC以「智慧創新、生醫永續、健康臺灣」三大議題,盼透過人工智慧結合跨領域「創新驅動、普惠大眾」。

歷經兩天半的會議,8月28日下午大會總結,首次提出「臺灣創造(Created In Taiwan, CIT)」、將健康納入永續發展(ESG)目標、鼓勵醫學中心直接或間接投資生醫產業等新建議。

⊕ 卓榮泰» 2025年科技預算1,466億臺幣 誓「執行到位」建人工智慧之島

8月26日開幕典禮,BTC召集人吳誠文首先致詞表示,BTC會議是生技醫藥產業每年一度的盛會,引領臺灣生技醫藥領域的發展方向。臺灣高科技產業與醫療服務兩大領域受到全球關注,但過去,這兩個產業多各自發展。

BTC近幾年會議,借助臺灣高科技量能與生技製藥結合,希望能成為全球醫藥發展最強的國家之一。

行政院卓榮泰院長則強調,明(2025)年科技預算編列1,466億元,年增4.9%,以擴大投資醫療、優質生技投資。他並以「投球、接球」比喻,希望接住BTC任何建議,並要跨部會執行到位、打出「全壘打」。

卓榮泰表示,為落實賴總統「健康臺灣」政見,今年BTC會議規畫三大主軸,「智慧創新、生醫永續、健康臺灣」,延續過去政策發展到現階段,未來以AI人工智慧進行跨領域整合,並透過跨部會整合合作,達到「創新驅動、普惠大眾。」

卓榮泰也指出,半導體與AI一直是賴總統列為優先執行的政策,目標建立臺灣成為真人工智慧之島。

臺灣正面臨人口急遽變化,以及高齡社會與供應鏈的重組、AI崛起的時代,政府也更加強百工百業間的連結,促進產業向世界擴展同時,也向下紮根讓人民都能享用創新驅動的服務。


行政院卓榮泰院長強調,明年科技預算編列1,466億元,年增4.9%,以擴大投資醫療、優質生技投資。(攝影/巫芝岳)

⊕ 林百里» 智慧醫療支出、收入非常不平衡 但未來5年會持續奮鬥!

本次BTC由熱門的AI引領開場,邀請投入智慧醫療的科技大廠——廣達(2382)集團林百里創辦人暨總裁,進行大會特別演講。

林百里坦言,廣達近5年投入醫療科技「支出與收入」非常不平衡,他自己不是科學家,也不是醫生,只是工程師,就是分享苦讀5年書的心得。但林百里強調,即便大家說他們是烏龜精神,但讓他每天都有新的思維。

林百里表示,自政府推動智慧醫療,5年前廣達就緊密跟隨並全心全意投入,他認為,智慧醫療發展的理想,是「適當」、「適時」、「適地」、「全民」、「全齡」。廣達也發現,每個國家的醫療經營模式、政策都有所不同,因此要開發成功的智慧醫療的解決方案,不只醫生說了算,也必須與該國國民的病症有關。

他表示,廣達是做電腦(Computer)的,所以聽不懂醫生的語言,醫生需要的是能協助他的智慧醫療驅動解決方案(Solution),於是,廣達在2019年打造一個具有算力(Computing)的QOCA平台,這個平台做了很久,後來醫師才終於開始有興趣。

他強調QOCA是一個「Do AI Locally Yourself」的平台,可協助IT資源不充足的醫院,在無程式碼和低程式碼(No-Code and Low-Code)的狀況下,創造「本地自主」的智慧應用程式。

他分享在QOCA基礎下,衍生AI醫療雲、AI遠距醫療平台、AI健康照護平台,可連結大醫院、小醫院,還有個人照護,創造許多應用,包括:AI智醫助手平台、以及可以用於傷患照護的AI強韌醫療照護平台等。

隨著生成式AI的出現,廣達也在2024年開發QOCA 2.0版本,使用許多大型語言模型/大型多模態模型(LLM/LMM),他直言,2.0平台比1.0複雜,投入的成本也貴很多,話鋒一轉,他向行政院長請命,「明年科技預算有所提高,是否可多補助醫院經費讓醫院,來發展多模態的模型」。

除了平台開發,廣達也參與APEC會議,倡議數位健康轉型,2024年他們倡議的「Do AI Yourself計畫」,就是希望能縮短19個會員國的數位落差,共創醫療最大價值。

此外,過去廣達長年與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MIT CSAIL)合作,生成式AI出現後,可以做的事情更多,他透露,今年和MIT還會有更多合作持續進行。


林百里表示,要開發成功的智慧醫療的解決方案,不只醫生說了算,也必須與該國國民的病症有關。(攝影/巫芝岳)

議題一:智慧創新 國科會推三大策略

⊕ 周慧泉» 新藥「CIT」 打造臺灣為 世界「轉譯研究中心」!

議題一聚焦「智慧創新」,邀請到BTC委員/全心醫藥生技總裁兼執行長周慧泉演講,她提出新藥開發「臺灣創造(Created In Taiwan, CIT)」、以轉譯研究為重心、利用AI加速新藥開發三大建議。

周慧泉表示,若把「健康臺灣」的政策當作一座高山攻頂目標,最頂端是造福患者與健康民眾,其中包含預防、診斷、治療等等,中層便是由臺灣良好的醫療系統支持,而高山的最底端即是新藥開發。

「幾乎沒有一家國際大型藥廠/生技公司是完全仰賴內部開發新藥,均正在積極尋找新標靶/新藥物!」周慧泉指出。

周慧泉因此建議,好好運用臺灣擁有生技醫藥人才資源的優勢,將臺灣打造成大藥廠尋找新藥時的首選,成為世界的「轉譯研究中心」,目標鎖定為準備進入「臨床2期以上」的藥物,這些藥物已初步驗證安全性與療效,可藉由B to B的概念與大型製藥公司建立合作關係,後續的臨床試驗、商品化,再交棒給大藥廠。

周慧泉進一步提出聚焦三大重點發展策略,第一「發展生物製劑及細胞與基因療法」,這是近期具潛力的領域,其上市有12年的市場獨佔期,其中有4年阻止學名藥申請IND進入臨床,相對於小分子藥物只有5年的市場獨佔期,更具有市場利基。

第二,可在包括生物分子篩選分析、研究分子結構與功能相關性、生物分子工程及合成生物學三環節,利用AI加速新藥開發。因為新藥開發是「贏者全拿」的概念,用AI方式將新藥開發從3~5年縮短成3~5個月,甚至3~5週,加速搶佔市場。

第三是「連結醫療健康與臨床大數據」,讓資料不僅變成資訊,而是知識。利用AI與大數據連結,將線上健康紀錄、預測醫療保健結果、生物製程開發的優化、改善供應鏈管理等等環節連接在一起,就能回饋到改善個人化醫療。


BTC委員/全心醫藥生技總裁兼執行長周慧泉,提出新藥開發「臺灣創造(CIT)」、以轉譯研究為重心、利用AI加速新藥開發三大建議。(攝影/巫芝岳)

⊕ 呂佩融» 晶片實力要擴散到百工百業 國科會推動三大「策略 」

國科會科技辦公室副執行秘書呂佩融,發表國科會推動「智慧科技加速生醫跨域創新」的三大策略,包括創新藥物、在宅醫療科技、創新醫材、數據應用等趨勢提出未來布局。

呂佩融指出,臺灣少子化、2025至2030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青壯年的扶老負擔及醫護壓力從現在的4:1攀升到2.7:1,2023年獨居老人和老老照顧人數一年增加超過百萬人亦持續攀升,急需透過半導體、數位科技與生醫整合,以及應用AI加值、引領產業升級。(註:老老照顧定義為有2位以上長者,但無64歲以下照顧者)

今年1月起,國科會祭出三大推動策略,包含:晶創臺灣、次世代數位醫療平台、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並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其中的晶創臺灣計畫涵蓋晶片研發上、中、下游,期待將臺灣晶片實力擴散到百工百業、促進全產業創新。

在上游開發試製方面,將透過產學研合作、開發多重檢測晶片,應用到臨床疾病、基因、動植物疾病、農業精準育種等;中游研發試量產方面,將建立新世代基因定序、植入式醫電產品、人機介面產品等從研發到試量產的成功模式;下游方面,將為法規及場域提供配套,提升跨域人員的法規識能,並提供導入驗證與應用推廣場域。

次世代數位醫療平台,將推動統一醫療資訊系統規格、接軌國際交換標準、串接醫院現有資訊系統,並推動電子病歷交換與串接、促進各級醫療院所數位轉型,為醫療科技、創新醫材、醫療AI等發展建立基礎。

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是以打造長者在地幸福老化、加速高齡科技產業成長為目標,目前已經建立供需對接整合平台,以及完成高齡學習及社交資源平台,並發展以照顧者為主體的科技輔助產品及系統。


國科會科技辦公室副執行秘書呂佩融,發表國科會推動「智慧科技加速生醫跨域創新」的三大策略。(攝影/巫芝岳)

議題二:生醫永續 經濟部四策略四措施

⊕ 張幼翔» 臺灣可攻「罕病細胞/基因療法」 CDMO需再完善!

議題二「生醫永續」,BTC委員、也是臺灣生物醫藥製造(TBMC)執行長張幼翔,他提出臺灣新興療法領域在國際上的機會,並強調,罕病的細胞與基因療法(CGT)是臺灣在「天時、地利、人和」下的重要藍海。

張幼翔表示,CGT可說是近年全球成長速度最快的新興療法領域,2027年市場將成長到406億美元,其中細胞治療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到28.5%,基因治療則為27.1%。

全球目前約有3千家公司或機構正投入CGT開發,其中美國約有1,222家、亞太區也有高達972家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CGT領域年投資額在2021年達到頂峰的220億美元後,雖經歷近兩年資本寒冬,但已有回春跡象,今年第一季就達到71億美元。」張幼翔說。

張幼翔指出,其中,抗癌療法為最熱門的領域,但臨床階段CGT數量僅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