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是個全球商機上兆的領域,而且相關產業的範圍非常廣泛。在多數國家,國民生產毛額中的最大宗支出就是醫療相關項目。例如美國,國家支出約有20%流入醫療健康體系中。因此,位於舊金山與西雅圖的各集團總部,專家們才更奮力於醫學基礎研究:如何戰勝癌症?在醫療器材研發方面:如何全天候監測與評估血液中的數值、胰島素及心跳?而關於醫療資訊處理,大家的思考方向則為:如何以機器判讀與評估病患資料、臨床研究結果以及研究報告?
重燃希望的療法與延長壽命的夢想
現存資料庫已具備完整的基因資訊,上兆位元容量的DNA與人類遺傳資訊正待分析。如今,新式混合科學專業型態已然誕生,目標即是找出如何評估持續擴展的合成生物與生物資訊科學知識,並轉而研發出新式療法與新型藥品。
運用現有技術,我們已有能力鉅細靡遺分析腫瘤,患者可借助自身基因具備的免疫力抗癌成功。而說起來,基因療法也算是老調重彈,因為其實早在一世紀前,就有腦袋靈光的人想到此法,只不過技術方面一直無法配合,所以只能擱置一旁。但那是屬於醫療革命的上半場:如今,某些原本被宣告死刑的願景,突然都可行了。
不僅如此,下半場還出現了很多新點子,例如:科學家正在研發一種可置入細胞的分子,該分子進入人體後,可指揮身體自行生產所需藥品。其實沒多少年前,每個醫師與生物學家都會覺得這是痴人說夢。「但過去10年的進步就是非常的超現實。」研發這項技術的新創公司Moderna Therapeutics 負責人史蒂芬.班瑟(Stephane Bancel)這麼說。「感覺起來,我們好像已經與2006那個年代恍如隔世。」
而以此為起點,這條路離另一個極端也不遠了:超越生物上的極限,將生命延長不只10年,而是50年的可能性。然而,人的一生直至死亡,難道只是技術上的問題嗎?至少,矽谷裡有些人是這麼想的,而他們並不全是愛幻想的人。例如Google 便成立了一家子公司專門研究延長壽命之道,在那裡工作的可不是一群瘋子,而是一些世界級的基因研究學者。
明日醫學的新世界
無論如何,夢想家與實用主義者、運用科技的生物學家與現代醫療人員,在某一觀點上的想法是一致的:健康長壽之道就是個人化的醫療,也就是經由分析個別遺傳資訊與特有相關資料後,為每個人量身打造的醫療方式,這也意味著,眾人準備轉身離開那個藥品得讓多數人服後有效才大量製造的世界。
在醫療體系上,也會有一定程度的變動,因為個人化的數位醫療不僅是被動式反應,更是一種主動積極式的醫療:期望能儘早發現如癌症或心血管疾病的跡象,治療起來才會事半功倍。
那麼,這種醫療新世界到底長什麼樣呢?其實,如同我們現在已無法想像沒有智慧型手機的世界般,幾年後我們也會懷疑,沒有那個超大的資料庫可參考,醫生要如何替我們治療:那些資料包括我們個人DNA的分析、體內微生物的組成,以及個人蛋白質體的特性等等。
此外,新式醫療感測器也將是醫師進行診斷的好幫手,那可能內建在我們體內、穿戴在身上,或與智慧型手機結合。這個裝置可測量我們的活動、心跳、血壓,並且在數值超乎常軌時提出警告。
數據資料是未來醫學關鍵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了,數據資料就是未來醫學的關鍵所在:即那些自各種儀器、基因體、感測器與無數檢驗可能判讀而出的生物標記。而且最好可以在家自己做,刷刷兩下就完成,美國的藥妝店便已提供基因測試與微生物分析服務,它們有儀器可進行蒐集、評估與分析,然後再由負責的公司來幫忙保存與處理那些資訊。看來我們的健康資訊也是人家的生財工具。只是,這是我們得付出的代價嗎?用個人資訊去換取健康?
未來,醫療新世界裡的醫師也不再僅是治療與開藥的人,他們還必須兼任健康教練與資料管理者之責。或者,部分醫師終究會被機器所取代?許多資訊專家認為,電腦發明以來最大的轉變已然成形,這都要拜人工智慧之賜。聰明的機器來了,在許多方面成為醫師的得力助手。然而不久之後,它們說不定會把醫師的某些工作整碗捧走。
在這種機器診斷醫學裡,潛藏著無比巨大的許諾:新式藥品誕生,因為軟體可以尋找藥物新配方。新式醫療計畫出爐,因為演算法幫忙分析了個人病史,並與其他成千上萬患者比較後得出最佳解決途徑。醫師的工作負擔減輕,因為經由臉部分析軟體可診斷出基因相關病症,或者藉由電腦斷層掃描分析腫瘤等等。
儘管,已有人對個資濫用隱憂或儀器至上的現象提出警告,但多數人仍抱著樂觀其成的態度,因為電腦化的確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成本。畢竟水漲船高的健康醫療費用,是老年化社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結構性問題。若借助科技可以降低個人以及全體社會的花費,誰會反對呢?
總之,目前可見的是:新世界來勢洶洶,而且無法預期它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不知世界會被誰變成何種模樣,甚至也難以預料誰是贏家或輸家。因此本書的主旨就是先去了解這些新科技,探討因應之道,以及共同思考隨之而來的相關議題。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