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生技產業政策討論平台

2018 BTC會議 專家重要建議整理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18-09-28
攝影/林嘉慶
今年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io Taiwan Committee, BTC)」於9月4日至6日擴大舉行,隨著人工智慧(AI)、大數據(Big Data)及區塊鏈技術等數位科技應用的成熟,首度邀請醫療單位、跨國藥廠與IT科技大廠共襄盛舉,安排多達27場主題報告並邀請各領域專家評析,參與人數達350人,創下新高。

為推動臺灣生技產業發展,行政院自2005年成立BTC並逐年召開會議,希望各界能針對國家生醫政策、產業發展,以及投資策略等提出相關建議,十餘年來被視為生技施政方針重要決策依據的關鍵會議。

今年BTC重點則從連結產業創新、數位創新、智慧醫療、大數據等跨域開發與系統整合的思維著手,研商未來產業發展策略方向,透過跨領域結合臺灣在數位科技強項,再次引領臺灣生技產業突破框架、積極轉型,以創造更多的可能性與新價值。

4日會議開幕時,行政院政務委員吳政忠致詞勉勵:「這些只是跨出一小步,未來,我們要走的路仍長!」

吳政忠強調,從工業社會跨入網路社會,不僅原來的產業生態會大變化,甚至整個社會系統行為也會大顛覆,生醫次領域的邊界將會愈來愈模糊。

他並指出,在網路社會中Big Data (大數據)才是王道,若能將31家醫院的人體生物資料庫在未來二至三年中串聯起來,透過擁有最多使用者經驗的生醫產業最終應用場域-醫療院所,展現智慧醫院效益,那麼,臺灣的生醫產業將會有全新的不同面貌。

BTC會議首日首個議程「全球生醫產業前瞻未來」由吳政忠政委(中)主持。


(左) 臺灣大學教授王崇智指出,面對臺灣嬰兒潮老化第一個破口即將來臨,政府及產業界需有整體的規劃。 (右) 哈佛大學副教授許益祥表示,美國FDA通過AI應用在新藥開發的比例尚低,是臺灣可以努力的方向之一。

擁抱IoT、AI、Big Data等新科技 盤點臺灣發展的利基與機會

BTC會議首(4)日議程由「全球生醫產業前瞻未來」議題揭開序幕,展開連續二天、五大關鍵議題的一系列專家觀點、交流與建言。

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閰雲首先就「醫藥產業面對新興科技潮流的挑戰與契機」建議,利用海量資訊與臨床轉譯、整合體學研究加速精準醫療發展;在未滿足疾病需求方向聚焦癌症及罕見疾病的研發投入,運用精準醫療加上人工智慧以加速藥物開發;同時完善法規環境及上市審查,加速新藥、新醫療技術的開發;健全投資環境鼓勵新創事業及跨領域或結盟合作。

臺灣人工智慧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杜奕瑾以「人工智慧在醫療數據的發展策略」為題強調,未來一年臺灣應聚焦AI的發展,思考如何將醫藥衛生相關資料整合起來,並與醫療院所資料串聯。臺灣最強的是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雲端技術,但在整合生醫領域部分,要有想法才能做出更好的結果。

哈佛大學副教授許益祥則以「次世代體學與生物資訊研究加速醫藥研發」對目前新藥開發瓶頸提出建議:利用AI的Deep learning「深度學習」,以及人體生物資料庫、Real Word Data (RWD)做藥物發現與發展藥物產品線,以提升藥物識別與驗證管道、藥物安全性。而近年FDA通過的AI應用在新藥開發的比例尚低,是臺灣可以努力的方向之一。

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趙坤山則分享未滿足醫療需求的落實,他建議,臺灣擁有豐富的基層醫療資源要加以善用,如利用超過一萬個實體診所的優勢,提供點線面的全方位服務,及數位國家發展計畫(DiGi+)來建構生醫產業。

臺灣大學教授王崇智從「大趨勢看臺灣應有的生醫產業策略規劃」中指出,臺灣嬰兒潮老化第一個破口即將來臨,臺灣的生醫必須要先有策略規劃,整合政府商業模式,依據策略方向,整合、聚焦、調整現有或未來的計畫及資源,提出各層級計畫。

VIVO創投合夥人孔繁建博士以「從全球募資動向掌握生醫新創機會」為題,他認為,必須在新科技的運用上建立良好的商業模式,才能引領市場並將人才引進入臺灣。臺灣的新創團隊缺乏能夠整合法規與市場的管理團隊,是一大劣勢。如何拓展和增加商業市場,讓創業者有可以信任的夥伴,將是產業面臨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專家觀點 趙坤山:導入AI技術,產品應用設計應朝向國際化

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趙坤山受本刊專訪時表示,臺灣生醫產業鏈結完整,需求端,必須與使用端鏈結在一起,使用者變發明者、創新者來發掘未滿足的醫療需求。

與國際相比,臺灣擁有豐富的基層醫療資源,基層醫療資源卻無法有效地利用,臺灣必須善用超過一萬個實體醫療診所的優勢,在擴張基礎醫療服務面時,導入AI技術,在發展影像與聲音辨識的智慧照護必須與國際同軌,不要將產品設計僅侷限於臺灣使用。

衛福部推出電子病歷,推動許多服務,但目前大數據面臨許多挑戰,包含現階段大數據僅有電子化而非資訊結構化,趙坤山指出,接下來必須串聯不同醫院、結構化數據及區塊鏈的基礎才能促進AI生醫的應用,而健保的分配文化對醫療人才創新有許多負面衝擊,恐將扼殺我們生醫創業的理想。

跨領域人才與科技整合之必要 物聯網+醫療的照護方式

4日下午進行的二場議題分別為「議題二:我國生醫產業創新格局」與「議題三:培育跨領域人才,引領科技整合」。

在「我國生醫產業創新格局」議題,由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生衛醫農組主任劉祖惠首先就過去一年臺灣生醫產業政策推動的五大成果進行匯報。她指出,生醫產業是高度法規規範的產業,「立法到那,產業發展就到那」,未來仍將會根據國際環境與時俱進制定相關法令,促進產業發展、接軌國際。

臺灣大學醫學院教授陳建煒以臺大的「健康資料研究中心」與「醫學研究部」二個部門的實際狀況做「真實世界數據(RWE)之應用與影響」演講分享。他表示,RWE展現的商機讓許多國際醫療產品大廠爭相關注,但臺灣尚有許多阻礙待克服,值得持續努力。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代執行長王惠鈞則針對「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之現況與規劃」做報告說明。他期許,要以建立世界級平台及研究人才,支援創新生技研發及培育成立新創公司為目標。因此,未來整合園區資源效益的發酵是要努力的方向。

BTC會議首次邀請的電子業者代表-廣達技術長張嘉淵,以資通訊科技(ICT)角度觀點關心生醫產業。他表示,物聯網已經在全世界電子商務的應用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並被視為下一代推動電子商務的趨勢。當IoT 引進醫療產業時,醫療照護產業也積極推動醫療物聯網(Internet of Medical Things, IoMT),若將這兩個平台結合在一起,將以人為中心,串連所有人事物。

友華集團總經理蔡孟霖聚焦探討「臺灣生醫產業如何因應新興科技發展產生新動能」。他表示,臺灣生醫產業必須將多個產業結合起來,包括物聯網及智慧產品、生技醫療、精密機械及資通訊;在精準醫療發展上,應結合數據(資通訊)、檢測(精密機械)與生技醫藥(藥物)三大面向。並建議,臺灣可以利用區塊鏈來整合電子病歷;開放健保資料庫的運用,並加入人工智慧技術的輔助。

新任科技部次長謝達斌在發表「臺灣數位醫療產業發展之契機」演說時建議,透過結合ICT及醫療服務、社區個人全能醫療照護及數位健康產業鏈,並優化政府法規及保險制度,獎勵醫療照護機構的轉型,對內汰舊換新,對外國際拓銷,優先推動智慧醫院(Smart Hospital ),塑造國際領先地位,並帶動臺灣數位醫療產業的發展,塑造一個「買得起,高品質,高效率(力)」的數位醫療產業。


專家觀點 張嘉淵:將醫材導入智能化,結合ICT與醫材開發

臺灣約有500多家醫材廠商,其中又以機械式傳統醫材佔多數,較難與電子業結合,若要將臺灣醫療服務與電子製造結合,廣達電腦技術長暨總經理張嘉淵指出,最重要就是實現數位化與智能化,若無法將醫材導入智能化,電子業將很難帶入醫材開發。

臺灣產業發展核心以資通訊科技(ICT)為主,但都以ODM /OEM的代工居多,透過大量生產商品站穩市場地位。但在醫材生產開發上,則要考慮是否符合「經濟價值」,張嘉淵認為,從ICT業者來看,生醫領域的發展相對保守,也相對困難。

醫材在開發後服務的對象是人,除了技術突破外,也要重視背後的服務,張嘉淵以心電圖(ECG)儀器的設計為例,除了原本硬體性能追求產品更微小化、低耗能、無線功能的同時,更應該了解新的設計改善了病患甚麼樣的問題,以幫助醫生和病患了解更多的資訊。

(左)賽基副總裁張幼翔認為,利用大數據可以做更早且更好的臨床前決策,以及臨床試驗設計。 (中)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指出,臺灣需要能夠跨領域、整合醫藥與科技的知識人才。 (右) 行動基因副處長陳映嘉認為,除了延攬人才外,更重要的是如何留住人才。

導入大數據分析提升R&D與療效 醫藥IT人才需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