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第一屆環球生技臺灣新創CEO獎」是由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比翼資本、台灣天使投資協會、生技中心南港生技育成中心(NBIC)、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創服育成中心、創吶部落、資誠創業成長加速器PwC's Scale-up、臺北醫學大學事業發展處、臺灣創新快製媒合中心(TRIPLE)、環球生技雜誌聯合主辦。
活動並由H. Spectrum+、中華開發生醫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台杉投資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微脂體股份有限公司、財團法人生化科技教育基金會、華淵鑑價股份有限公司、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熱情贊助促成活動順利進行。
該獎宗旨是鼓勵更多年輕CEO人才浮上檯面,一方面亦盼望長遠能為臺灣生醫產業儲備更多高階經理人才庫。
第一屆環球生技臺灣新創CEO獎,活動主要招募2014年後登記(成立8年內)的生技醫藥領域新創公司、且為本國國籍、年紀限45歲之內的CEO,經書面評審共有24位生醫新創CEO,在影響力、成長力、領導力上受評委肯定。
24位生醫新創CEO在經過網路人氣票選、路演,進行公司創新性、新穎性以及公司治理、經營策略等綜合計分評量,最終評選入圍前10名臺灣生醫新創CEO獎(Best Bio Startup CEO)並評選出前三名與最佳人氣獎、最佳潛力獎。
在本日精彩的路演後,主辦單位評審出前三名臺灣新創CEO獎,第一名五萬元及獎座由仁新醫藥總經理王正琪獲得。王正琪為臺灣培育的生化科學博士,在美國Scripps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過去曾帶領仁新進駐嬌生(J&J)旗下生技新創育成中心JLABS,並獲選JLABS「傑出女性領導人」。
在王正琪帶領下,仁新已將斯特格氏病變新藥LBS-008推進全球多國多中心臨床三期試驗,仁新子公司Belite也於今年4月在那斯達克掛牌,並成為疫情中美國上市的生物技術公司中,表現最好的公司之一。
第二名三萬元及獎座,則由臺灣醫療影像、數位玻片領域知名的雲象科技執行長葉肇元榮獲。葉肇元台大醫科畢業後,其在南加大攻讀病理學博士時,發現對寫程式的興趣,而於2015年創辦公司創辦雲象科技,跨入病理玻片數位化的領域,他進一步加入AI辨識,輔助醫師判讀,公司更獲廣達與國泰的青睞投資,目前合作遍布各大醫學中心,應用遍布骨髓抹片分類、大腸內視鏡瘜肉偵測、鼻咽癌病理玻片、吞嚥攝影、腎絲球偵測等等。
第三名二萬元及獎座,由3D數位病理影像技術結合AI輔助臨床診斷的捷絡生技執行長林彥穎獲得。林彥穎為跨領域EE博士,專長為先進雷射物理及光學顯微影像。
他帶領捷絡開發出自有專利的次世代數位病理檢測,吸引英特爾(Intel)、Olympus、羅氏(Roche)及生技製藥夥伴共同發展全球首創的數位病理上中下游生態系,今年捷絡還獲得百靈佳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 生醫新創獨角獸Grass Roots支持計畫。
此次最佳人氣獎是24位新創CEO在兩周時間內,經超過8000多名讀者網路投票而選出,由矽基分子電測執行長褚家容榮獲。褚家容原在中研院物理所進行13年的奈米元件生醫檢測研究,於2014年成立矽基,從台灣沒有生醫晶片產業開始,花5年時間跨域整合電子業與生醫產業鏈,成功開發非侵入式半導體生醫晶片即時檢測,鎖定急性腎衰竭、口腔癌、HIV等,更在新冠疫情期間快速開發出「新冠病毒快速檢測晶片」獲臺灣衛福部食藥署(TFDA)緊急使用授權(EUA),也參與美國NIH計畫、並獲選入美國Berkeley的SkyDeck加速器。
最佳潛力獎,由精拓生技執行長陳柏翰奪得。陳柏翰先前任職於美國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管理全公司前端到後端的數據與資安系統,2015年父親罹癌後,他便決心回台,技轉父親主治醫師所開發的循環腫瘤細胞(CTC)應用於個人化癌症用藥建議技術,2018年成立精拓生技,分離患者血中的循環腫瘤細胞,成為患者的體外替身,讓醫師在最短時間內找出最適合患者的治療策略;精拓不僅特別專注於協助實體癌症患者,也無償幫助40幾位癌童進行用藥分析。
此次入圍前十名者為仁新醫藥總經理王正琪、雲象科技執行長葉肇元、捷絡生物科技執行長林彥穎、精拓生技執行長陳柏翰、生德奈生技執行長蔡承翰、矽基分子電測執行長褚家容、酷氏基因執行長林淑娟、路明思生技執行長蘇隆畯、普瑞博生技總經理陳彥文、英科智能總經理林彥竹、晶準醫學科技執行長曾煥昌。
財團法人生化科技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中研院院士王惠鈞致詞表示,此次舉辦的環球生技臺灣新創CEO獎,收到許多優秀的新創公司的參與,領域涵蓋新藥、檢測、AI醫療、營養保健等,顯示臺灣生技醫藥領域多元發展,評審從書面審查到路演,做了很仔細的評比,大家都相當優秀,他也希望這樣的活動能持續發光發熱。
財團法人生技中心執行長吳忠勳表示,臺灣次世代的CEO創業,和過往CEO創業的文化有很大不同,但不變的是,CEO還是要慧眼識英雄找到對的人、在對的時間找到適當的錢,讓公司成功。他也認為學習是很重要的,建議各CEO不只要分享、建立網絡、保持開放的心態也非常重要,他期望,臺灣可以持續建立新創生態圈,透過交流、整合,創造更多創新的產品。
(報導/彭梓涵、李林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