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集團技術創新和實施副總裁Steven Johnston表示,目前新藥研發所需的人體細胞試驗與動物試驗,在預測藥物對人體療效與安全性上仍有其侷限性,器官晶片技術可將微流體、類器官與生物反應器設計在小小的生醫晶片上,未來能取代傳統細胞與動物試驗,縮短臨床試驗時程並加速新藥開發,同時也符合減少實驗動物使用的趨勢。
默克醫療保健事業體台灣總經理暨默克香港、澳門董事長余文慧表示,默克至今355年專注於科學與科技,擁有醫療保健、生命科學、電子科技/半導體三大事業體。近年正積極開創結合生物醫學、數位科技與材料科學等跨領域的「生物融合(Bioconvergence)」技術,而此次與台灣新創公司諭泰生技合作的器官晶片技術便是隸屬於生物融合的大趨勢下,希望能共同探索這項前瞻性醫療技術,並培育創新產業、協助在地生醫新創生態系強化國際鏈結。
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吳介信指出,類器官晶片不僅可加速新藥開發,也可應用於精準醫療,2019年歐盟共同訂下標準化發展器官晶片的規範,推動減少實驗動物使用,2022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修改法令,新藥不一定需要經過動物實驗,二項規範都帶動著全球器官晶片的發展。
清華大學副校長呂平江表示,器官晶片是台灣兩座護國神山─電子與生技的結合, 諭泰生技更可謂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往前邁進,包含清大的晶片技術、北醫的臨床資源,現在更結合了默克的國際鏈結,能讓非常有前瞻性跟發展性的器官晶片更上一層樓。
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教授劉承賢透露,目前也正在開發模擬肝小葉的器官晶片,未來可有望應用於藥物的毒理測試。
諭泰生技執行長孫偉倫表示,器官晶片除了應用於新藥研發之外,也正在探索將這項技術利用於個人化精準醫療,以晚期肺癌為例,標靶藥物通常在半年至一年間出現抗藥性與副作用,讓患者身心煎熬,未來能透過器官晶片作為患者的替身,進行最佳癌症治療藥物組合測試,可以一次測試約25種藥物,目前該產品已進行入量產及臨床試驗階段。
諭泰生技是國立清華大學所衍生的新創公司,技術轉移來自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教授劉承賢及臺北醫學大學研究發展處研發長李岡遠共同研發的核心技術,2022年底参加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舉辦的國際訓練營(Bootcamp),接受國際大廠輔導,並由默克專家負責擔任業師,因此開啟合作契機。也曾參加德國醫療器材大展(MEDICA),並於全球醫療新創競賽中獲選全球前12強。
圖為諭泰生技開發之器官晶片。(攝影/李林璦)
(報導/李林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