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3)日,荷蘭烏特勒支Hubrecht研究所Hans Clevers團隊,使用人類胎兒肝細胞,開發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新型類器官(organoid)模型,能研究疾病機轉,並利用CRISPR基因編輯建立篩選平台,能夠測試與開發治療NAFLD的新藥。該研究發表於《Nature Biotechnology》。
NAFLD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的早期階段,是指很少或不飲酒的人,其肝臟堆積了過多的脂肪,在全球的盛行率達到25%。部分的患者會由NAFLD發展成NASH,更嚴重者,還會發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以及肝癌。
NASH是熱門的藥物開發主題,相對來說,因為缺乏瞭解NAFLD的可靠模型,NAFLD療法的開發較不受關注。而Hans Clevers團隊將改變此一情況,他們建立了三種類器官模型,可分別模擬飲食、遺傳易感性(genetic predisposition)、單基因突變因素所驅動的NAFLD。
在第一種模型中,為了模擬飲食誘發的NAFLD,他們「餵食」類器官一種游離脂肪酸的混合物,其中含有高比例的棕櫚酸(palmitic acid)與油酸(oleic acid),這是標準西方飲食的特色。隨著脂肪在類器官的細胞中積累,到了第七天,所有類器官都出現了相似程度的脂肪肝,並且隨著脂肪肝的逐漸惡化,顯示增殖能力受損。
在第二種模型中,研究人員模擬了NAFLD的遺傳易感性。研究人員表示,PNPLA3基因中rs738409位點的單核苷酸多態性(SNP)(製造出I148M變體),是迄今為止最強的遺傳風險因素。因此,研究人員使用兩種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先導編輯(prime editing)和標準CRISPR-Cas9,在類器官中誘導此突變。
結果不出所料,具有基因突變的類器官會自發地積累脂質,且同型合子(homozygous)突變版本的類器官累積的脂肪,較異型合子(heterozygous)類器官多;而對照組則不會。
在最後一組模型中,研究人員培養了具有導致脂質紊亂的單基因突變的類器官。研究人員再次利用 CRISPR-Cas9,其中一組誘導會導致家族性低β脂蛋白血症的APOB基因突變,另一組誘導會導致無β脂蛋白血症的MTTP基因突變。
就像患者一樣,這些類器官會自發地發展為脂肪肝。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肝細胞出現了廣泛的脂肪變性,但其增殖能力不受影響。
隨著他們的模型準備就緒,研究人員從最近的NASH和NAFLD臨床試驗中,篩選了17種候選藥物來測試是否有效。結果顯示,最有效的候選藥物——吉立亞(Gilead)的FXR促效劑cilofexor、Galmed的SCD1調節劑aramchol、武田(Takeda)的PPAR-γ刺激劑pioglitazone和一種名為PF 06424439的DGAT2抑制劑——似乎在所有不同模型中都以相同的機制發揮作用;也就是說,它們抑制了脂質新生(de novo lipogenesis)。研究人員還注意到,遺傳風險因素和脂質紊亂的存在會影響藥物的療效。
最後,研究人員也透過CRISPR建立篩選平台,透過類器官模型找到潛在的治療靶點。研究發現,脂肪酸去飽和酶2 (FADS2)功能喪失會導致脂肪堆積,過量表現FADS2則減少了脂肪堆積,這顯示它可能具有作為治療靶點的潛力。
Hubrecht研究所表示,新型脂肪肝類器官模型未來還將有廣大的應用,例如進一步了解基因如何影響脂肪肝發展,甚至是使用這些模型來開發個人化藥物療法。
參考資料:https://www.fiercebiotech.com/research/new-nafld-organoids-offer-insights-and-identify-new-gene-therapeutic-target-potential
論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3-01680-4
(編譯/劉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