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9)日,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醫學院的研究團隊首次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血液中,發生許多免疫相關基因的改變,推測可能是過去曾遭病毒感染、環境污染,或因某些生活方式而導致,未來可望開發為新的治療標靶。該研究發表於期刊《Neuron》。
研究人員發現,該血液中的變化為一項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的改變,意即非源於DNA序列變化的遺傳因素,而是患者後天的行為、環境等導致的改變。
過去雖有許多針對阿茲海默患者腦部免疫細胞變化的研究,但尚未有針對存在於血液中免疫細胞(又稱週邊免疫(peripheral immune))的研究。
由西北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David Gate領導的團隊,因此針對週邊免疫進行了研究,他們以單細胞定序方式,包括轉座酶可及染色質定序(ATAC-seq)和RNA定序,仔細檢視表觀基因體和DNA所轉錄出的RNA。
該團隊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血液中,CD8 T細胞上的趨化因子受體CXCR3暴露更多,推測CXCR3具有接受腦部受損訊號,進而讓T細胞進入大腦的相關功能。
研究團隊表示,T細胞進入腦部後會引起發炎反應,其在腦部可能具有很強的毒性,且目前尚無法確定其是否能修復腦部損傷。
針對血液中的單核球(monocyte),研究團隊也發現患者具有一項新的轉錄因子結合位點,該位點過去未曾被發現具有阿茲海默症特異性;他們還證明單核球中,存在一項「載脂蛋白E基因型」依賴性的表觀遺傳學變化,該變化與發炎反應相關。
此外,研究團隊還發現多項與偶發型阿茲海默症(sporadic AD)風險相關的基因,在染色質(chromatin)層面發生變化,即其DNA序列未發生改變,但在染色質結構、修飾上出現變化而影響基因的表現。
Gate表示,這些發現證實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免疫功能發生了顯著變化,且其中某些改變的基因,可能成為未來治療的新標靶。團隊表示,接下來將透過體外細胞培養和動物模型,進一步測試這些標靶。
參考資料:
2.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4/02/240209163442.htm
(編譯/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