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27)日,國科會「超高齡社會精準再生醫學啟航計畫」期中成果發表會於BIO Asia-Taiwan亞洲生技大展期間盛大舉辦,由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計畫推動辦公室領軍,展出7組國內再生醫療「全明星陣容」產學研醫團隊的最新研發成果,項目涵蓋: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iPSC)、異體細胞治療、基因修飾細胞、外泌體(exosome)等新興再生醫療技術。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投入iPSC研究的再生醫療團隊不僅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準備進入臨床試驗,更表示已經與iPSC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所屬的京都大學建立學術合作,朝著尋找低免疫原性細胞株、發展泛用型異體再生醫療的目標邁進。
DCB產業發展處處長劉韋博。(攝影/張哲瑋)
DCB產業發展處處長劉韋博表示,為期四年的「超高齡社會之精準再生醫學啟航計畫」,著眼於臺灣2025年邁向超高齡社會,衍生出的慢性或退化性疾病、癌症治療及未滿足之醫療需求,藉由提出轉譯科研、結合產業發展和學界力量,並由計畫辦公室建構定期與法規單位溝通及諮詢機制,讓研發團隊能順利快速推進臨床,最終帶來細胞及基因治療等新興醫療科技的治癒方案。
劉韋博也分享,全球細胞及基因治療產品在2016年之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截至2024年4月止各國批准產品中,美國有36項、歐盟19項、韓國19項、日本20項,台灣則有3項,且皆為外商開發的產品。他也強調,法規是這些新興療法發展的重大關鍵,並期待隨著再生雙法在今年6月三讀通過,臺灣團隊的成果也將快速躍進。
中研院謝清河團隊:iPSC細胞修復心臟研究登頂尖期刊 獲仁寶投資創建超級捐贈者細胞儲存庫
高雄醫學大學吳登強教授,分享了中研院生醫所謝清河特聘研究員帶領的「HLA超級捐贈者iPSC於精準再生醫學應用」計畫團隊的進展。此研究以iPSC分化之內皮細胞與心肌細胞,合併用於非人類靈長類心肌梗塞動物模型,發現能有效促使心肌及血管新生、改善心臟功能且無心律不整,獲發表於國際心血管領域頂尖期刊《Circulation》,為臨床前試驗提供關鍵支持性證據。
吳登強分享,研究團隊也透過人類白血球抗原配對(HLA matching),找出具臺灣HLA代表性基因型之超級捐贈者iPSC及細胞庫,其適用範圍可覆蓋全臺13%國民,有助於未來推動異體細胞移植。
研究團隊表示,iPSC細胞株不只可分化為心肌及內皮細胞,也能分化為肝臟、胰島、神經、血液等細胞,在各領域皆具有極大潛在應用價值;未來團隊將申請臨床試驗、推向商品化。此研究計畫也獲得仁寶集團投資新臺幣2億元、成立瑞河再生醫學生技,興建臨床等級的細胞儲存庫。
高雄醫學大學吳登強教授。(攝影/張哲瑋)
成大沈延盛團隊:低免疫原性iPSC平台 大動物實驗有效修復心臟功能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細胞治療中心主任劉嚴文,介紹由成大醫學院沈延盛院長帶領團隊開發之「以低免疫原性人類iPSC建立通用型細胞治療」的技術進展。團隊除了開發低免疫原性的iPSC、以達異體使用的效果外,也將建立整合基因編輯、培養液開發和確效驗證的「細胞治療整合平台」。
成大團隊的該計畫下共有六項子計畫,除了建置細胞治療整合平台外,還包括:糖尿病治療、缺血性心臟病治療、失智症治療、失養性遺傳性表皮分解水泡症(俗稱:泡泡龍症)治療,以及癌症治療。
劉嚴文表示,其中進度最快的為針對心臟疾病治療的開發,團隊已在與國家實驗動物中心合作使用蘭嶼豬進行驗證,證實使用低免疫原性iPSC分化的心肌細胞,可有效改善受損之心臟功能,顯著提升受損心臟功能達50%。
成大團隊也以同樣的低免疫原性iPSC平台,分化為神經細胞治療失智症,並在老鼠實驗中證實可促進神經再生。另也以通用型間質幹細胞(MSC)治療泡泡龍症、以通用型基因強化MSC治療糖尿病、和以通用型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治療實體癌。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細胞治療中心主任劉嚴文。(攝影/張哲瑋)
陽明交大邱士華團隊:老年眼科疾病iPSC療法將進臨床 台積電合作開發培養半導體晶片
陽明交大藥理學研究所邱士華特聘教授,分享其與榮陽交團隊、陽明交大李鎮宜副校長團隊共同執行的「iPSC生醫檢測晶片與精準再生臨床治療試驗平台」計畫進展。團隊以陽明交大新穎iPSC誘導因子執行iPSC-MSC之重新編程及分化,並使用團隊新開發之多功能生物支架系統,提高細胞分化之批次穩定性。
邱士華表示,團隊在與榮陽交醫療團隊合作下,已執行將自體iPSC分化之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iPSC-RPE),移植治療黃斑部病變患者,以驗證其安全性,目前已完成兩例恩慈治療,並著手進行自體iPSC-RPE治療黃斑部病變之臨床試驗文件準備,預計申請iPSC臨床試驗;另外,也為5位患者執行了異體純合子iPSC-MSC治療雷伯氏遺傳性視神經萎縮症(LHON)移植治療。
此計畫的另一大亮點,在於研究團隊與台積電合作開發、建立細胞培養與晶片系統平台,利用非均勻電場操縱和分離細胞的介電泳技術及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技術,用於生成可編程電場模式的集成控制電路,可將iPSC培養過程中的操作干擾減到最小。邱士華表示,此技術平台讓團隊設計的優良晶片得以發揮優勢,且與現有生物技術接軌,有望為全球生物製程產業帶來技術上之領先優勢。
陽明交大藥理學研究所邱士華特聘教授。(攝影/張哲瑋)
※ 本報導分為上、下篇,下篇請見《國科會「超高齡社會精準再生醫學啟航計畫」期中發表會之二:再生醫學全明星陣容!異體角膜移植、非病毒基因修飾、NK實體癌療法、外泌體成果亮眼》
(報導 / 吳培安、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