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3)日,臺北醫學大學宣布,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李崇菱副教授參與日本廣島大學一項跨領域合作研究,針對類人腦器官(brain organoids)相關生醫研究在未來可能引發的法律及倫理爭論,提出當前應規範及保障的五大分類,包括意識、法律地位、知情同意權、所有權以及器官移植。這項研究發表在《Journal of Bioethical Inquiry》。
類人腦器官是由人類幹細胞培養出來的三維神經組織,為科學家針對人腦及失智症等大腦相關疾病的研究提供材料。目前已有研究利用類人腦器官打造大腦器官系統,進一步研究學習、神經發展與疾病等機制。
然而,考量到類人腦器官可以模仿大腦,被實驗的系統也可能發展出「意識」的可能性,加上類人腦器官未來可能因為不同層次的運用,衍生出倫理及法律爭議。
此研究評估了類人腦器官可能帶來的各項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類人腦器官目前就像其他人類器官被視為「財產權」,但隨著研究發展,類人腦器官一旦被整合於人工智慧(AI)等系統,是否從財產權轉換成法人身分則有待探討,捐贈者也可能因為捐獻腦細胞用於研究之後的發展及成果出現所有權糾紛。
研究團隊指出,一旦類人腦器官被進一步移植至動物體內,甚至是人體內進行實驗研究時,將面臨新的法律及倫理挑戰,因此針對類人腦器官擬定完善的相關規範刻不容緩,包含:意識、法律地位、知情同意權、所有權及器官移植五大層面,都急需有明確的規範及保障。
李崇菱也表示,法律的制定往往落後於科技的發展,加上當前AI的急速發展,更凸顯法律層面的不足,隨著各界針對類人腦研究的發展,政府也應考慮相關研究可能出現的潛在法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