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表示,總計追蹤532支小型製藥股中,只有五分之一在2022年結束時為上漲,而且有許多公司的股價低於其現金價值。
(編按:Evaluate Vantage僅追蹤在2022年初市值至少為2.5億美元的公司。小型製藥公司的定義為市值2.5億到50億美元,中型公司市值為50~250億美元,大型公司市值為超過250億美元;另有11家最大型的製藥公司為:嬌生(J&J)、禮來(Eli Lilly)、輝瑞(Pfizer)、艾伯維(Abbvie)、默沙東(MSD/Merck & Co)、羅氏(Roche)、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諾華(Novartis)、必治妥施貴寶(BMS)、賽諾菲(Sanofi)、葛蘭素史克(GSK))。
儘管股價在這一年歷經深度下跌,但大型製藥公司在最後一季的反彈,拯救了2022年生物製藥的估值免於災難。報告指出,在大型製藥公司的帶頭下,第四季總市值飆升5670億美元,數字接近前六個月的損失。
除了11家大藥廠外,引領大型製藥股振作的還有諾和諾德 (Novo Nordisk)、莫德納(Moderna)、吉立亞醫藥(Gilead)和百濟神州(BeiGene)。
作者寫道,「現在講『這是復甦』還為時過早,但對於『已經觸及底線』的希望可能沒有錯。」
然而,整體來看,小一點的生技公司,即使估值在年底也有所回升,其表現仍較為疲軟。
報告表示,雖然小型公司有一些臨床勝利成果,但只能勉強抵消其災難故事。小型公司的情況當然比大型公司更加不穩定,他們的現金正在枯竭,籌集更多資金的前景也不樂觀。
對於陷入困境的生技公司而言,尋找潛在買家始終是一個選擇,該報告在這方面可能有一些好訊息,其指出,生技製藥領域在2022年第四季出現了「一波活動熱潮」,且估值長期低迷會使賣方被迫上桌,這意味著併購可能會增加。
然而,報告作者警告說,買家在2023年拿出鉅款前,將不得不克服對經濟增長的擔憂,以及法規監管問題,因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去年減緩了藥物和醫療器材的審批速度,此外,對於加速批准途徑的箝制,有可能會在2023年進一步使療法批准受限。
報告顯示,去年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投總額為217億美元,相較於2021年的285億美元有所下降(2021年為離群值),但分別與2020年和2019年的226億美元和157億美元更為接近。
作者寫道,「投資者堅信創投基金依然充足,目前確實如此,但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的逐漸緊閉、與風險偏好的整體轉移,正在迫使創投採取謹慎與保守的策略,更專注於保護現有的投資組合公司。」
參考資料:https://www.fiercebiotech.com/biotech/big-pharma-regained-mojo-last-year-biotech-valuations-remain-precarious-report
報告:https://info.evaluate.com/rs/607-YGS-364/images/Vantage%20Review%20Report%202022.pdf
(編譯/劉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