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起初是在進行臨床精神科培訓時,發現恐慌症患者經常有心臟問題,當患者焦慮和恐懼發作時會發生心搏過速(tachycardia)─心率會超過每分鐘100次(bpm),據先前研究得知,焦慮症患者罹患冠狀動脈疾病風險增加26%。
過去科學家是透過給予異丙腎上腺素等藥物的方式,來測試心臟和大腦間串連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但該藥作用於全身,無法確認心臟與大腦間是否只單純透過心腦軸線的作用而影響。
因此,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家Karl Deisseroth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嘗試分離大腦與心臟間的聯繫,其在藻類中發現一種光敏蛋白─ChRmin,此蛋白像一扇大門,能控制電子流入細胞,當光敏蛋白暴露於光線下時,會打開離子通道,讓鉀離子流入細胞內,引發心率增加。
研究人員將光敏蛋白殖入活體小鼠的心肌細胞中,小鼠需穿戴具微型發光二極體燈泡的背心,燈泡發出的光會穿透小鼠的皮膚,進而活化心肌細胞內的光敏蛋白,因此能透過此穿戴設備來控制心率。小鼠的靜止心率通常為600 bpm,研究團隊透過穿戴設備將心率提高至900 bpm,誘發心搏過速模型。
接著研究人員利用高架十字迷宮(Elevated Plus Maze, EPM)測試小鼠的焦慮程度,高架十字迷宮具有四種選擇方向,其中兩個方向是無圍牆保護的開放空間(Open Arms),另兩個方向是有圍牆保護的封閉空間(Close Arms)。結果證實,心率高的小鼠與心率低的小鼠相比,更喜歡待在封閉空間,也代表心率高的老鼠焦慮程度較高。
研究發現,小鼠心率增加會激活大腦中主要功能為調控情緒的腦島皮質,研究人員進一步使用類光敏蛋白阻斷來自腦島皮質的神經信號,使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宮的開放空間時,即使心率飆升,精神狀態卻能保持平靜。
Deisseroth期盼能延長誘發心跳過速的時間,深入研究在數週或數月的心率增加,對小鼠焦慮、憂鬱等情緒障礙的惡化程度。
研究團隊表示,未來若能將此研究進行人體試驗,就可以進一步制定出治療焦慮、憂鬱等情緒障礙的新策略。
參考資料: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racing-heart-makes-mind-race-too-mouse-study-finds
論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5748-8#citeas
(編譯/實習記者 楊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