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日非病毒CAR-T細胞治療的未來新前景研討會」

精準癌症治療時代來臨! 非病毒載體、自動化、POC創造次世代CAR-T製造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4-05-22
精準癌症治療時代來臨! 非病毒載體、自動化、POC創造次世代CAR-T製造(攝影/吳培安)
昨(21)日,由經濟部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推動小組(BPIPO)主辦「臺日非病毒CAR-T細胞治療的未來新前景研討會」,除了有信州大學醫學部小兒科教授中沢洋三、新日本科學株式會社(SNBL)來台分享觀點外,也特別邀請到臺灣再生醫療產業的富禾生醫總經理李建謀、永昕生物醫藥藥物開發處協理周維宜等,分享精準免疫檢測與癌症治療以及CAR-T細胞治療生產製造的挑戰與未來。
 

富禾生醫李建謀:癌症治療多管齊下 精準檢測免疫系統為要點


富禾生醫總經理李建謀(攝影/吳培安)

富禾生醫總經理李建謀分享,如何透過精準檢測工具與免疫治療結合細胞治療來有效治療癌症,他強調,癌症是一個複雜的疾病,牽涉腫瘤微環境、血管新生、免疫耗盡(immune exhaustion)等等多重因子,因此,單一的細胞治療難以有效地治療癌症,在目前臺灣《特管辦法》的成效報告中也已經了解到實際上自體細胞治療的效果並不像原先預期的好。
 
因此,癌症治療需要多管齊下,今年初,富禾生醫也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臨床前期動物實驗,證明將免疫查核點抑制劑(ICI)與自然殺手細胞-樹突細胞(NK-DC)的細胞療法合併使用,具有改變腫瘤微環境、增強腫瘤生長控制能力的效果,有望改善目前免疫治療的成效。
 
此外,李建謀強調,必須要先透過檢測,精準地定量、了解免疫系統後再進一步做免疫與細胞治療,例如富禾已開發出循環腫瘤細胞液態活檢,可以在少量的靜脈血中,以創新抗體設計抓取循環腫瘤細胞(CTC),進行全面細胞族群分析,再進行AI機器學習比對分析,來精準辨別腫瘤細胞類型,協助醫師與患者選擇最有效的標靶藥物。
 
李建謀指出,目前,已經建立出近40種腫瘤相關細胞類型、2000種不同的T細胞的行為模式,並與國內6家醫院合作12件IRB案,預計招募8種癌症、共計400份檢體;免疫功能檢測方面,已經與亞東醫院合作、建立鼻咽癌患者免疫特徵的精準分析系統,預測能力(AUC)達到0.9以上,也與北榮合作nivolumab治療肝細胞癌(HCC)效益評估,AUC達到0.85以上,更運用於協助全身性紅斑狼瘡(SLE)的診斷與療效評估。
 
李建謀分享,富禾生醫也建構出臍帶血來源TCR Vγ9δ2異體現成細胞用於癌症治療,目前已取得臺灣、日本、中國、美國專利,其具有優異的細胞毒殺效果,在非小細胞肺癌的動物試驗中也有很好的效果;EBV專一性CD8 T細胞療法,已在亞東醫院完成臨床一/二a期試驗收案,同時也將病毒範圍擴大到HPV,與臺大醫院合作進行人體臨床研究。
 

永昕周維宜:下世代CAR-T製造關鍵! 非病毒載體、自動化、品質控管


 永昕生物醫藥藥物開發處協理周維宜(攝影/吳培安)

永昕生物醫藥藥物開發處協理周維宜分享,CAR-T細胞治療的生產製造的挑戰與未來前景,他指出,CAR-T細胞治療有細胞激素風暴副作用、病毒載體的安全性疑慮、產品開發時間長、製程時間需要3~5週、自體細胞製造失敗率達18%、生產成本比蛋白藥高出許多等困境,都有待未來技術發展來克服,下世代的CAR-T製造,速度跟安全性是最為關鍵!
 
面對病毒載體的安全性疑慮,周維宜表示,雖然目前使用的病毒載體相對安全,無人可保證病毒進入體內後不會複製(replication),且病毒載體的限制在於難以遞送太大的基因或較複雜的CAR-T設計。
 
因此,「非病毒CAR-T細胞治療」絕對會是未來的趨勢,目前常見有電穿孔法與脂質奈米顆粒(LNP),電穿孔法效率高且CAR-T細胞的載體拷貝數目(vector copy number, VCN)高,但對細胞的傷害很大,而LNP則是遞送效率有待加強,
 
此外,周維宜指出,目前市面上的CAR-T細胞治療產品多是集中式生產,但產品運送不僅困難、成本也高昂,未來趨勢朝向定點照護(POC)、封閉式自動化系統發展,在多點開設工廠或設於醫院中的自動化生產設備,但是建置成本高、技術門檻高,且不同工廠間的品質控制是一大挑戰。
 
周維宜提醒,CAR-T細胞治療生產的品質控制關鍵在於,每一個步驟的「穩定性(Stability)」都需要進行深入研究,這也是經常在實驗室前期研究時會忽略的部分,到GMP生產時就難以複製。


最後的綜合座談中,聽眾也熱烈針對CAR-T療法的議題進行探討。(攝影/李林璦)

而在最後的綜合座談中,聽眾也針對去年12月提出有關CAR-T治療相關二次癌症誘發風險,以及食蟹猴實驗模組所需的時間、成本等資源展開討論。麥德凱生科總經理洪志駿也在活動尾聲中表示,《特管辦法》讓國內細胞治療接受度越來越高,雖然非病毒CAR-T目前還不是細胞治療開發主流,但期盼未來在學術與產業的支持下,推向更穩定的開發模式。

(報導/李林璦、吳培安)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