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再生醫療產業策略合作論壇」

川真田伸:以IT發展細胞製造服務 將成臺日合作、拓展全球供應鏈契機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4-06-06
(攝影/吳培安)

今(6)日,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TAITRA)、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TRPMA)、台北生技園區(Taipei BioInnovation Park)與瑞福生醫(CYTOPACX)共同舉辦「台日再生醫療產業策略合作論壇」,期盼藉由邀請日本再生醫學領域重量級專家來臺演講及交流,促進雙方在再生醫學領域的合作。
 
新上任的衛福部部長邱泰源,以及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副代表服部崇(Takashi Hattori),也在開場致詞中表達對臺灣在通過「再生醫療雙法」後的發展,以及臺日未來更緊密合作的期待。
 
論壇中,神戶醫療產業都市推進機構(FBRI)執行長川真田伸(Shin Kawamata)首先於其演講中指出,在細胞生產中導入自動化與機器人是維持生產一致性、減少人為操作汙染的關鍵,利用人工智慧(AI)偵測、分析製程指標(process paramitors),則可在新鮮的狀態下,針對細胞進行品質檢測及管理。他也期待,以資訊科技(IT)為基礎的細胞製造服務,將會成為臺日攜手合作、拓展全球供應鏈的契機。
 
亞洲細胞治療組織(ACTO)理事長下坂皓洋(Akihiro Shimosaka),則在演講中強調,由於法規無法超前科學與技術的進步,因此在先進技術產品的開發上,學研和產業必須和法規單位一起合作,且法規單位不只是監管角色,也必須對療法的開發負責。
 
東京大學前分子細胞研究所所長宮島篤(Atsushi Miyajima)教授,則分享利用人類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iPSC)衍生的肝臟細胞,用於藥物探勘研究。他的研究團隊利用iPSC衍生的靜止態/活化態肝星狀細胞(HSC),篩選出數種抗纖維化的化合物,例如氮雜青蒿素(aza-artemisinin),以及數種去活化化合物。
 
佐賀大學再生醫療研究中心中山功一(Koichi Nakayama)教授,分享其發明的無支架3D組織列印固體器官的技術平台——Regenenova。該平台可將0.5mm的細胞團,堆疊在像劍山的細針上,此技術不需要人造支架即可創建3D組織,目前已經應用在人工血管移植、周邊神經斷裂修復、軟骨缺損填補的臨床研究上。
 
生策會執行長暨臺灣大學醫學院錢宗良教授,於演講中介紹臺灣智慧醫療生態系,並強調再生醫學是臺灣當前重要的生技發展領域之一,生策會也致力於加速國內醫療科技(medtech)、生技、健康科技的跨領域合作,並打造展示創新技術與解決方案的平台。
 
新加坡Paracrine Therapeutics研究總監林賽娟(Lim Sai Kiang),則分析從間質幹細胞(MSC)轉型往微型胞外囊泡(sEV)的再生醫療趨勢與挑戰。她指出,由於sEV不是活物、體積也更小,相對於MSC療法更為單純,但在製造分析上仍面臨許多挑戰,除了製備上的異質性以及管理標準未明外,在選用合適的分泌細胞來源,以及藥物從sEV中釋放出來的關鍵步驟,都是目前尚待克服的挑戰。
 
在最後的綜合座談中,積極推動國內再生醫療法規建置的衛福部健保署署長石崇良,以及台日產業技術合作促進會理事長吳明機、瑞福生醫董事長暨執行長許淑幸及策略長陳彥榮、TRPMA秘書長程馨,也與海外講者針對再生醫療法規及外泌體的機會與挑戰展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