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外泌體前瞻研究及創新治療論壇」

發掘EV轉譯潛力!國際EV專家來臺解析追蹤、基因編輯、生產新技術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4-11-04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由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主辦,國科會及台灣胞外體學會(TSEV)共同主辦之「國際外泌體前瞻研究及創新治療論壇」,邀請到來自國際細胞外囊泡相關學會的多名重量級成員演講。(攝影/彭梓涵)
 
日前(2日),由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主辦,國科會及台灣胞外體學會(TSEV)共同主辦之「國際外泌體前瞻研究及創新治療論壇」,聚焦於細胞外囊泡(EV)及外泌體(exosome)的研發與創新,於中國醫藥大學水湳校區盛大登場,大會也邀請到來自國際細胞外囊泡相關學會的多名重量級成員,如Andreas Möller、Houjian Cai、Le Thi Nguyet Minh、Johannes Grillari教授等現場演講。
 

Andreas Möller:聚醣分析有望破解微量EV轉譯臨床瓶頸

 
國際細胞外囊泡學會(ISEV)執行主席Andreas Möller指出,儘管目前外泌體已經有許多基礎研究發表,但EV的研究仍未完全轉譯至臨床應用。
 
他表示,為了克服這些障礙,其研究團隊先開發出一種單細胞層級的循環腫瘤細胞(CTC)微流體液體活體平台,利用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光譜(SERS)分析捕獲CTC上的多種蛋白生物標誌,接著他針對癌細胞獨特的醣模式(glycopatterns)研發出小型sEV GLYcan表型(EV-GLYPH)測定法,克服現有技術難以追蹤CTC衍生的微量EV的挑戰。
 
目前在一項臨床試驗中,這項技術已能成功辨別早期惡性肺結節和良性肺結節患者。此結果證明,sEV聚醣的分析,在非侵入性早期診斷和預後上具有巨大的潛力,他也希望未來能推動EV技術加速落實臨床診斷和治療等應用,使其成為重大疾病診斷的常規方法之一。
 

國際細胞外囊泡學會(ISEV)執行主席Andreas Möller。(攝影/彭梓涵)
 

Houjian Cai:非病毒載體新突破 肉豆蔻醯化精準遞送CRISPR/Cas9

 
美國喬治亞大學生物醫學科藥學系Houjian Cai副教授指出,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在治療各種遺傳疾病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目前使用傳統的病毒載體雖然有效,但卻存有免疫反應和基因體整合潛在風險。因此,開發安全且高效的非病毒傳遞方法成為各界研究重點。
 
Houjian Cai表示,致癌蛋白需要進行脂肪醯基修飾(fatty acyl modifications)才能在癌細胞中發揮功能,常見的蛋白質的醯基化,包括肉豆蔻醯化(myristoylation)和棕櫚酰化(palmitoylation),這種過程是一種不可逆共轉譯後修飾(co/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且對於蛋白要運送至細胞質膜什麼位置非常重要。
 
目前他的團隊,利用肉豆蔻醯化特性,將肉豆蔻醯化Src酵素中的前驅八胜肽(octapeptide)與Cas9融合,誘導Cas9的肉豆蔻醯化,讓它成為細胞膜上的錨,進而將Cas9/sgRNA核糖核蛋白(RNP)複合物包裹於EV中,此策略也成功開發出以EV作為CRISPR/Cas9載體的新方法。
 

美國喬治亞大學生物醫學科藥學系Houjian Cai副教授。(攝影/彭梓涵)
 

Le Thi Nguyet Minh:紅血球生產EV 改良腫瘤免疫療法

 
新加坡國立大學藥理助理教授Le Thi Nguyet Minh,同時也是《胞外生物學期刊》(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Biology)副主編、基因療法新創公司Carmine Therapeutics共同創辦人暨科學顧問,分享將工程化的EV應用於藥物載體的研究。
 
Le Thi Nguyet Minh表示,由紅血球產生的RBCEV,是安全、有效率且可大量生成的核酸療法載體,並可透過加上胜肽標靶或抗體,增加特定目標細胞吸收的效率,或是以逆電子需求Diels-Alder反應(iEDDA)點擊化學,將多種配體(ligand)加在EV上。
 
目前他們已經透過研究證實,透過RBCEV攜帶RIG-1促效劑和KRAS反義寡核苷酸(ASO),能夠活化對抗腫瘤的免疫反應。Le Thi Nguyet Minh認為,透過EV充當免疫調節配體的載體,能夠進一步改良免疫療法,強化其效果或是降低毒性。
 

新加坡國立大學藥理助理教授Le Thi Nguyet Minh。(攝影/吳培安)
 

Johannes Grillari:端粒化間質幹細胞 可作為商業化生產EV工廠

 
Johannes Grillari為奧地利生技公司Evercyte共同創辦人,以端粒化的間質幹細胞(Telomerized MSC)作為生產EV及工程化的細胞工廠。他表示,端粒化MSC能使其保有初代細胞(primary cells)許多特徵與性質,能夠加以標準化、成為良好的體外測試系統,或使用於基因編輯細胞培養。
 
Evercyte現在透過多種端粒化MSC,來源包含脂肪、骨髓、羊膜、牙髓、胎盤、華通氏膠等(Wharton’s Jelly),並利用其與Phoenestra、TAmiRNA合作的EVscale一站式平台,以商業化的規模供應生技製藥所需的EV,也提供細胞株開發、篩選特定生物學活性的化合物等服務。
 
Johannes Grillari形容,EV就像是細胞的瓶中信,在生物體的各處漂流,其中也包含著許多生物標誌。例如,EV中攜帶的miRNA,是骨折的生物標誌,體外細胞實驗也證實早期骨前驅細胞和成熟骨細胞的EV,能夠驅動人類骨髓幹細胞的分化。
 

奧地利生技公司Evercyte共同創辦人Johannes Grillari。(攝影/吳培安)
 
(報導 / 吳培安、彭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