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9年間,全球創新經濟體總計創造了3兆美元產值,與全球7大工業國(G7)經濟體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相當,創新創業生態圈正在從矽谷「全球化發展」,現今遍佈全球至少28個國家,總計約80個區域形成生態系、全球也成立了約3,000多個加速器。
撰文/彭梓涵
加速器(Accelerators)的概念源自2005 年矽谷(Silicon Valley)創業教父Paul Graham創辦的Y Combinator,這種快速輔導新創團隊做出受市場歡迎的產品或服務,並藉由演示(Demo Day)和資本市場媒合的模式,促使矽谷創新創業生態圈迅速形成。
根據Startup Genome 2020年全球創業生態系統報告(GSER2020)指出,全球創新經濟體(Startup Economy)2017至2019年間,總計創造3兆美元產值,與全球7大工業國(G7)經濟體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相當;截至2019年,創投投資總金額更達3,000億美元,破20年來記錄。
創新創業生態圈 正從矽谷走向全球
10年前,被稱為獨角獸的公司主要集中在矽谷,現今卻遍佈全球28個國家。
GSER2020報告調查,全球各地目前已經形成至少80個創新創業生態系。
但即便在新興生態圈如雨後般春筍出現後,矽谷在包括性能(Performance)、資金(Funding)、市場範圍(Market Reach)、鏈結性(Connectedness)、人才(Talent)、知識(Knowledge)六大評比上,仍獲得全球第一。
矽谷自GSER 2012年首次評比以來,就一直屹立不搖領先各創新生態圈,不過,GSER2020報告也顯示,紐約、倫敦並不讓矽谷專美於前,兩個創新生態圈並列第2緊追在後; 北京則排名第4;波士頓排名第5;以色列特拉維夫、洛杉磯、上海維持過去名次位居6~8名;西雅圖、斯德哥爾摩則為第9、10名次。(見表二)
表二•2020全球創新生態系評比
30%創新創業生態圈集中亞太 四小龍全上榜獨缺臺灣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的創新創業生態系中,高達30%集中在亞太地區,其中,中國地區就上榜了5個城市,分別為:北京(4)、上海(8)、深圳(22)、杭州(28)、香港(29)。(見表三)
表三•亞太區創新創業生態圈
澳洲兩大城市雪梨(27)、墨爾本(36)也不缺席;日本東京(15)、韓國首爾(20)、新加坡(18)都擠進排名,亞洲四小龍國家獨缺了臺灣;新興的印度邦加羅爾(26)、德里(36)更不容小覷。
由此可見創新生態系,現在已不一定要再複製矽谷模式才會成功,愈來愈多創新生態系在不同優勢下,各據一方。
如倫敦就憑藉充沛的資本和創投,吸引了全球人才,使該地創新生態圈從2012年的第8名一路上升至目前的第2名。
除了資本與投資外,這些區域的優勢行業包括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機器人、金融科技、生命科學、農業科技、網路資安、廣告科技、先進製造、教育、博奕等,其創造的文化、深度技術、主題研發之生態圈也漸漸取而代之。
例如華盛頓特區的強大技術人才庫、與充滿活力的生命科學聚落,使其生態圈從2019排名中上升了8名,為成長幅度最大的地區;東京、首爾,則因為強大的研發與有形的智慧財產權(IP)首次登上榜單就擠進前20強。
看來創新運動正從「矽谷」走向「全球化」。對此,GSER2019在報告結論中就引用Y Combinator和OpenAI的共同創辦人Sam Altman曾說過的話總結:「未來的新創,不會只在矽谷的地區集結,而是會在至少30個不同地方形成聚落」。
除了「資金」生醫新創 更想要加速器其他資源
而要能撐起一個創業生態系、並培養出創新獨角獸公司,背後還需要扶持新創企業成長的各種資源,如:創業基地、加速器、育成中心、創業投資、共同工作空間、協力機構等的創育單位。
其中,加速器因層層互利的「共榮模式」,被認為是加速創業生態圈和創新聚落形成的最大推手。
其原因主要是加速器招募有潛力新創團隊進駐後,會以較少資金來換取股份,當創業公司經由培育而發展壯大時,加速器的投資回報也隨之豐厚,飛輪效應(Flywheel Effect)也因此產生。
然而,加速器對發展相對需要更長期的生命科學和醫療保健新創公司來說,究竟能創造多少價值?
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一份調查,盤點了美國2017年到2018年間,生物製藥(21%)、醫療設備(27%)、數位醫療(36%)和診斷工具(46%)領域的新創公司,分析發現約有23%,目前或曾經參與加速器或育成中心(Incubator)的公司至少募資400萬美元。
募資或許是大部分新創參與加速器徵選的首要條件,但不少新創公司也傾向從加速器/育成中心中尋求不同的益處。
例如:生物製藥、診斷開發公司特別重視實驗室或設備上的資源獲取、醫療設備開發公司則是希望增進與同業合作的機會、數位醫療公司則希望建立跨部門及跨行業的Knowhow。
總體而言,矽谷銀行認為,只要生命科學和醫療保健新創公司,透過加速器人脈、資源的優勢,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