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疫苗為何出現血栓?德研究:與腺病毒載體、穩定劑有關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1-04-21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圖片來源:網路)
據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統計,目前共有超過220人在接種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 AZ)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後,出現血栓及血小板數目減少副作用。對此,德國格賴夫斯瓦德大學醫院免疫暨輸血醫學研究所所長Andreas Greinacher指出,血栓的發生可能與AZ疫苗成分中的腺病毒載體和穩定劑,在極小的機會所發生的「完美風暴」(perfect storm)有關。相關研究已於美國時間20日發表於預印本平台《Research Square》,目前仍待學術同儕審核。
 
Greinacher的研究團隊利用動態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超高解析度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進行研究,並指出血栓的發生,可能和血小板因子-4 (Platelet factor 4)蛋白抗體的引發機制,以及疫苗使用的穩定劑成分「乙二胺四乙酸」(EDTA)有關。
 
Greinacher將疫苗引發血栓副作用的一連串過程,拆解成兩個關鍵步驟。他表示,疫苗內用來攜帶新冠病毒棘蛋白(spike protein)的腺病毒載體,先是在血液中與血小板接觸,在罕見的狀況下集體活化、釋放出大量免疫訊號,引發難以控制的免疫反應。
 
過程中,B細胞製造大量的血小板因子-4抗體,讓身體誤以為大量病原體入侵,進而引發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而這些抗體會和血小板結合、吸引白血球聚集,然後就產生爆發性失控。
 
第二個關鍵階段,是扮演鈣結合劑及穩定劑角色的EDTA,可能會使得形成血管壁細胞之間的連結(junctions)被打開、使其變得鬆散,讓蛋白質、血小板形成的巨型複合物得以穿透血流,在非常小的機會下誘發患者的全身性警報。
 
Greinacher認為,若要讓AZ疫苗變得更加安全,首要的就是避免使用EDTA。不過他也承認,他並不是疫苗開發者,因此並不知道EDTA在配方(formulation)中的重要性;此外,像是使用肝素(heparin)這類抗凝血劑藥物的患者,若是肝素分子鏈較長、以未被切斷的形式存在時,也可能提高發生血栓的機會。
 
目前,Greinacher與其團隊只研究了AZ疫苗,但他認為利用腺病毒的新冠疫苗,例如嬌生(Johnson & Johnson)的疫苗,可能也存在同類效應(class effect),不過目前還無法確定。
 
Greinacher也表示,他們已經和嬌生公司達成協議,共同研究同樣也是使用腺病毒作為載體的嬌生疫苗,該疫苗目前造成了7例類似的不尋常血栓,但超過700萬劑嬌生疫苗已經在美國配送施打。EMA也建議,應該要在產品上標示嬌生疫苗可能會有血栓和血小板數目降低的警告字樣。
 
參考資料:
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49636

(編譯 / 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