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產學未來人才培育策略聯盟」是由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攜手財團法人溫世仁文教基金會,結合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及台灣的頂尖大學共同成立,聯盟的目標,致力推動學生、產業與大學專案的鏈結,以促進學校與產業人才招募與合作。
同時,聯盟也會陸續執行國外企業實習計畫與人才培育課程計畫,並將推動創新創業培育與競賽活動。
*工研院共創平台創新生醫生態鏈
台大醫學工程學系教授兼工研院生醫所所長林啟萬,首先點出全球正在進行零接觸、數位新科技轉型,與高齡、少子化、以及疫情下疫苗供給的問題。並指出台灣在這波衝擊下,持續利用台灣在軟體、硬體整合方案上的優勢,創造服務流程的創新,將是台灣生醫發展的重要契機。同時他表示,工研院在建立創新生醫生態鏈上不餘遺力,已連續獲得數次大獎肯定,包括CES創新獎、愛迪生獎、百大研發獎等。工研院不僅擁有創新的技術,從過去實戰經歷工研院也累積許多法規、品質製造、臨床經驗,展望2030年,工研院也將瞄準創新醫療、智慧醫療兩大領域,持續提升人民健康品質。
*後疫情新時代智慧健康促進服務系統
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林彥呈教授團隊,針對高齡化社會、亞健康族群與復健患者日益遞增的健康促進市場需求,開發行動資訊穿戴裝置,該裝置整合專業復健療程,以軟體遊戲與穿戴載具建立遊戲化的復健訓練模組,提供復健治療服務業者,長照居服員與治療師等,來強化患者進行日常復健訓練。*創新PPG感測貼片
陽明交大電機工程系趙昌博特聘教授領軍的智慧感測實驗室,以4年時間研發出全球首創「可撓式軟性PPG感測貼片」,此感測貼片直接貼附於皮膚的橈動脈上,即可偵測脈搏波形、血壓、血氧濃度與心律變化等各式生理訊號。貼片式感測技術更能深度精準偵測生理數據,解決以往一般智慧手環或手錶,配戴者手腕運動影響到感測效能的缺點,除此之外,其還能取得一般穿戴裝置無法測得的血壓與心房震顫數據。
*奈米藥物載體平台及慢性傷口敷料開發
中央大學生醫理工學院教授兼副院長李宇翔,則是開發一個由全氟碳化物(Perfluorocarbons, PFC)、光敏劑(photosensitizer)和抗癌藥物組成,用於治療癌症的藥物奈米平台。此藥物奈米平台,可保護光敏劑ICG,免受光熱療法(photothermal therapy)產生的熱能降解,同時,羧基(carboxylic)表面設計的奈米平台,能結合靶向的抗體,以實現細胞結合的特異性。李宇翔同時也將該技術用於慢性傷口敷料開發。
*醫材創新於成大鼻喉部之運用
成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蔡書維,則分享其與南台科大電子系張萬榮教授、創產系歐陽昆教授跨校合作,開發之「基於人工智慧之無喉者發聲輔助系統」。此發聲輔助系統利用特殊設計共振波,打入人體空腔內、產生機械語音,再利用語音辨識App,以人工智慧技術轉譯,加上人體工程設計,協助無喉者可以免手持的方式進行可辨識的溝通。
(報導/彭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