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瑜首先介紹多個國際上知名的人體數據資料庫,例如目標收集百萬名美國人全基因體數據庫計畫「All of Us」、英國的UK Biobank等等。他指出,All of Us在今年3月開放9.86萬筆全基因體定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 WGS),而英國的UK Biobank是預計在2023年以前釋放50萬筆WGS。
石瑜提到,其任職的范德堡大學,就是All of US的核心研究機構之一,同時,范德堡大學醫學中心早在15年前就建立了自己的人體生物資料庫BioVU,並成立子公司Nashville Biosciences,於今年1月與Illumina合作,利用次世代定序(NGS)平台來分析BioVU中約300萬筆人類DNA樣本。
石瑜也提到未來精準醫療有三大趨勢需要關注,第一是AI的運用以及影像組學(Radiomics)資料庫的建立,他表示,現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許多數位醫療AI軟體醫材,大多是用在影像辨識上面,因此,醫療影像的數據庫建立十分重要。
「傳統的統計學家、醫師們都應該對於機器學習有大的接納程度,不僅大數據需要AI進行處理,他也強調,AI不會取代醫師,但是醫師不能不會使用AI。」石瑜說。
第二大趨勢為微生物體(microbiome),人體內的細菌總量是人體細胞的10倍以上,200磅的人中細菌佔了2~6磅,因此,在未來,微生物體數據庫建立與應用也將是一大重點。
第三大趨勢為「全表型體關聯研究」(PheWAS),石瑜表示,PheWAS與全基因體關聯研究(GWAS)正好相反,PheWAS是橫跨不同種疾病,找出與其關聯的基因表現型,好處在於有望可以找到不同疾病共有的靶點,有利於老藥新用的發展。
此外,石瑜提出務實性平台臨床試驗設計(Pragmatic Platform Trial Design),這是一種靈活的臨床試驗方法,可降低試驗所需的患者總數,只要架設好平台,控制組與各種介入治療的組別可隨時加入平台,達到資源共享、加速臨床試驗。
楊泮池表示,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宣布,今年7月起啟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補助具肺癌家族史、重度吸菸史的中老年人,可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肺癌。
不過,台灣肺癌患者與國際不同,只有3成具有抽菸病史,未抽菸卻罹患肺癌的患者逾6成,透過LDCT加上AI,可以建立本土的肺癌指南(guildline)。
閻雲表示,在各醫療體系之間的數據合作與交換上,技術並不是困難點,最難的是心態上,如何在開放、合理的平台上進行合作與交換,這或許需要政府透過法人單位進行協調。
此外,台灣對於個資保護上有許多不同的意見,目前健保資料庫的大法官釋憲案也尚未宣判,希望大家在數據開放上能捨棄成見,才能大步向前。
石瑜分享,在美國只要是去識別化的數據便不屬於個人數據,All of US的創舉便是將研究人員帶到數據端,研究人員只能看到經過處理的數據,在安全性高的私有雲上進行數據分析,再將結果下載,期間並不會碰到原始資料,達到保護個資的概念。
此外,All of US也將遺傳基因結果,回饋給提供生物樣本用於研究的參與者,或是透過教育讓民眾更了解醫療數據的重要性,或許這樣能讓民眾了解到精準醫療計畫對於個人的幫助,並共創雙贏。
(報導/李林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