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農業論壇中,農委會科技處處長王仕賢致詞表示,目前中央政策為數位轉型,農業在這方面雖然起步晚,但發展潛力高,縣市政府也都額外加碼協助在地農業進行數位轉型,期望未來與數位發展部共同大力推動資通訊產業與農業相結合,將5G、物聯網等技術實際應用到農業。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副所長蔡致榮則分享如何打造智農生態系,他指出,台灣農業的研發能量非常優秀,但是勞動人口的高齡化以及大多以兼職為主,使得企業與農民夥伴關係薄弱,消費者/生產者之間資訊來源不對等,互信不足,急需導入智慧技術應用,形成小規模的產銷策略聯盟。
蔡致榮表示,未來生產活動的趨勢朝向自動化、物聯網發展,透過智慧農業收集到的數據可以進一步分析直接貨幣化,也可以提高農業獲利能力,並促進經濟、環境和社會永續性。
因此,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中的智慧農業,在智慧生產與數位服務兩大主軸上,制定三大策略,第一為建構智農聯盟,提升農產品穩定供銷能力,策略二為運用資通訊技術、建構多元化服務與價值鏈整合應用,策略三則以人性化互動科技開創生產者與消費者溝通新模式,強化溯源管理體系,進行多元行銷。
蔡致榮指出,從2017年到2022年從,在生產、管理、物流銷售三大面向中,建立了10個智農聯盟,並開發19個專家系統、病蟲害防治系統、栽培管理系統,其中已有11個已開放給農民或業者使用。
蔡致榮表示,組成智農生態系的好處在於可以分擔風險、共同合作適應環境變化並一同進步,但最大的挑戰就是將不同利益關係者放在同個聯盟時,往往會過度要求成員從競爭轉移成合作,因此要釐清處理好成員之間的替代關係。
蔡致榮指出,台灣的智慧農業走到現在已經有很多好的成果,只是該如何去包裝,讓他能夠真正系統化落地,不僅是機會也是挑戰,而良好的農業數據價值管理將成為抓住機會的關鍵。
此次的臺灣智慧農業週由「臺灣國際農業暨園藝技術展」、「臺灣國際畜禽技術展」、「臺灣國際農業冷鏈暨加值服務展」、「臺灣國際新農食展」等四個子展所組成;而同期舉行的臺灣國際漁業展則有「海洋智慧科技暨漁業設備」、「智慧水產養殖及育苗科技」、「水產飼料科技」、「水產加工技術」、「安心水產精品」、「漁業循環經濟」等六大主題館,涵蓋養殖漁業、海洋漁業等各項智慧、省力、節能、環保設施等解決方案。
今年展會以「獲利」與「永續」為展覽主軸,強調環保永續的農漁畜施作方式,同時也兼顧產業獲利、維持產業永續發展。
行政院農委會也籌組展出「臺灣智慧農業館」,跨領域導入資通訊、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生物科技等前瞻技術並應用於農業施作現場,完整呈現各項解決方案落地成果。
在學術領域方面,國立海洋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國立宜蘭大學、國立中興大學等學研單位,也在現場展示他們最新的發展成果與所輔導的新創公司,成為推動臺灣智慧農業全方位發展的重要孕育基地。
(報導/李林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