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9)日,舊金山加州大學(UCSF)研究團隊發現,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患者在病發前幾年,體內會產生一組對抗體內蛋白質的自身抗體(autoantibodies),該抗體能與人類細胞和常見病原體結合,這可能是MS的生物標記(biomarker)。此外,團隊在本研究中使用的噬菌體免疫沉澱定序(PhIP-Seq)技術,也證實能進一步用於篩選人體血液中的自身抗體,來研究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的原因。該研究發表於《Nature Medicine》上。
PhIP-Seq技術可以檢測針對1萬多種人類蛋白質的自身抗體,幾乎可以研究所有自體免疫疾病。2019年,研究團隊成功利用該技術發現,由睪丸癌引起的罕見自體免疫疾病。
科學家相信PhIP-Seq技術可以說明攻擊免疫系統的自身抗體,且為治療MS帶來新的機會。
此研究由舊金山Chan Zuckerberg生物中心(Chan Zuckerberg Biohub San Francisco)總裁Joe DeRisi博士和UCSF神經學家Michael Wilson醫學博士共同帶領,研究團隊收集250名診斷為MS患者的血液樣本,以及先前入伍時採集的血液樣本。另外,還收集250名健康的退伍軍人的血液樣本。
研究團隊認為,利用在不同時間點採集得的千分之一毫升的血液,他們會在MS患者最初的症狀出現時,就看到自身抗體急遽增加。然而,他們發現10%的MS患者,會在他們被診斷為MS的數年之前發生自身抗體的激烈上升。
這10幾種自身抗體都與一種常見病毒中發現的化學模式相似,包括第四型人類皰疹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該病毒感染超過85%的人,且在先前的研究中,已經被證實會導致MS發生。
研究團隊發現,這個次族群的患者在診斷為MS的數年前,其大腦中還已經出現其他免疫系統活動異常的現象。UCSF的Ari Green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Ahmed Abdelhak發現,這群帶有自身抗體的MS患者,體內的神經絲輕鏈(Nfl)濃度升高,其為一種在神經元分解時釋放的蛋白質。
為了確認研究團隊的發現,科學家分析了由UCSF發起的多發性硬化症研究「ORIGINS」中所招募患者的血液樣本,這些患者都有神經系統的症狀。其中,部分有神經系統症狀的患者,最終被診斷為MS患者。
科學家同樣發現,在ORIGINS研究中,被診斷為MS的患者中有10%患者具有相同的自身抗體模式,這種模式對MS有100%的預測性。在美國國防部(U.S. Department of Defense)的患者組別和ORIGINS研究的患者組別中,每位具有自身抗體模式的患者都被診斷出患有MS。
Michael Wilson表示,若疾病沒有特定的生物標記,診斷MS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研究團隊希望盡早提供診斷的方法,幫助患者提早開始接受治療。
參考資料:
https://www.genengnews.com/topics/translational-medicine/blood-biomarker-reveals-signs-of-multiple-sclerosis-years-before/
(編譯/實習記者 鐘御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