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疫苗產業協會年會》之二

推動疫苗產業升級!國衛院生物製劑二廠2028啟用

撰文記者 黃佳啟
日期2024-11-25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台灣疫苗產業協會(TAVI)年度研討會 (攝影/黃佳啟)
近(22)日,台灣疫苗產業協會(TAVI)、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共同舉辦年度研討會,會中,國衛院宣布生物製劑二廠將於2028年正式營運,國光生技(4142)、醣基生醫(6586)、利統(1293)、啟弘生技(6939),也各自分享經驗、近期成果與拓展國際市場策略。
 

臺灣疫苗故事:技術、製程、挑戰、未來發展

興全貿易總經理詹博文表示,希望打造臺灣供應鏈,破除國外價格過高、交期太長、缺乏安全第二供應商的問題。
 
國光生技副總經理潘飛分享公司早年的挑戰。他提到,2006年國光與國際藥廠合作,計畫生產流感疫苗,並為此興建專門疫苗廠。然而,後續因合約終止引發爭議,耗費五年時間才解決。
 
醣基生醫研究員陳江昀則談及技術突破。他指出,克雷伯氏菌抗原因難以引起有效免疫反應,一直是疫苗研發的難題。透過化合物修飾,醣基生醫成功開發出高安全性、高覆蓋率的雙價疫苗,目前已進入臨床一期試驗。
 
利統董事長張天鴻回顧了臺灣自製B肝疫苗的歷程,在現場呼籲「做事不能全靠政府」,因政府助力有限。他推薦閱讀由TAVI出版的「臺灣疫苗產業發展史」,以瞭解更多詳情。
 
國衛院生物製劑廠製造室室主任張瑞原提到,1998年臺灣地區爆發EV71型疫情,造成78名孩童死亡,隨後的2000與2001年又陸續出現流行案例,促使政府加速推動國產疫苗的研發計畫。
 
起初由衛福部疾病管制署(CDC)主導,後來轉交國衛院,目前國內疫苗公司蓬勃發展,政府的角色逐漸轉為「研發為主,生產為輔」。
 
怡定興科技董事長劉大佼認為mRNA疫苗是個發展契機,其發展關鍵在於低溫操作、水分排除、保持抗原特異性。他更總結疫苗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為「足量、準量、量產」。
 

臺灣疫苗產業雙引擎 本土創新與國際拓展並進

捷安特執行長羅祥安從不同於生技產業的視角出發,分享了市場商業化拓展的策略與經驗。
 
國衛院生物製劑廠執行長江正榮在會中提及國衛院生物製劑二廠的建設進度,預計明年脫離感疫所的管轄,直接隸屬國衛院,並計畫於2028年年初正式啟用營運。
 
國衛院生物製劑廠執行長江正榮 (攝影/黃佳啟)
 
生物製劑二廠建立初衷為強化疫苗快速研製能力,以因應緊急疫情爆發時的快速控制需求。該廠採取無營利、任務導向的運作模式,專注執行具有低商業價值或技術挑戰的新穎研發項目,並在產品接近商業化階段時,進行技術轉移給國內廠商,促進本土疫苗產業的發展。
 
二廠的主要研發方向為核酸疫苗,並以國衛院生物製劑一廠為基礎模板進行改良設計。其生產設施強調自動化、標準化及多功能模組化設計,致力於降低人為介入和交叉污染風險,同時大幅提升產線轉換效率,進一步優化疫苗生產流程。
 
啟弘生技董事長暨執行長阮大同指出,疫苗產業是一項國家性產業,不應單以工業角度評估。他呼籲政府應借鑒國外經驗,制定整體串聯的政策規劃,而非採取單點擊破的方式,並建議規劃公私合作的長期藍圖。
 
啟弘生技董事長暨執行長阮大同 (攝影/黃佳啟)
 
阮大同表示,臺灣市場小且CDMO產能過剩,需拓展國際市場創造價值。以啟弘為例,公司由病毒載體起步,逐步成為疫苗製程的一站式CDMO公司。
 
他進一步分享拓展國際市場策略,透過小型終點產線測試後再量產,提升彈性並降低成本。他強調,策略須因地制宜,例如日本市場封閉,應尋求當地合作夥伴以有效推進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