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定量MRI可診斷「早期」帕金森氏症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2-07-21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Science》子刊:定量MRI可診斷「早期」帕金森氏症(圖片來源:Mezer Lab/Hebrew University)
美國時間(15)日,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學(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研究人員,發現帕金森氏症病程發展的主要腦區─紋狀體(striatum),其微觀結構可以透過定量磁振造影(qMRI)深入檢查來發現細微的異常變化,未來有望為帕金森氏症早期診斷提供創新的非侵入式方法。該研究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
 
研究人員利用qMRI來分析大腦中紋狀體不同區域的微觀組織結構變化,發現紋狀體的殼核(putamen)與尾核(caudate nucleus)中,水含量和鐵濃度存在明顯的空間依賴性,且與衰老的變化相關。
 
尤其在帕金氏症患者中,研究人員發現,其殼核的異常變化與多巴胺能損失(dopaminergic loss)、運動功能障礙有關。
 
qMRI與一般MRI一樣,是透過在高磁場環境下,利用無線電波激發體內的氫原子,使其產生共振訊號,經電腦軟體運算得到影像,不同組織可產生不同訊號,MRI透過T1、T2不同參數加權後可產生不同種類的影像對比,應用於分辨病灶與正常組織,但是不同參數產生的影像難以交互對比,利用qMRI就可以解決這項整合難題,一次獲得多種對比的定量影像。
 
這些組織結構的測量在以往的研究中,通常是檢查患者死後的腦細胞,研究人員表示,這並不能作為早期疾病預測或是藥物療效監測的指標。
 
研究人員指出,因此,我們這次的發現有望成為未來帕金森氏症疾病早期診斷或藥物療效監測的指標;此外,也有望用於辨識帕金森氏症患者對於藥物的不同反應,進一步發展個人化的精準醫療,不過,目前的發現還只是冰山一角。
 
未來,該研究團隊將運用qMRI研究大腦其他區域的微觀結構變化,並將發展成實際落地於臨床的工具,研究人員估計,約需要3~5年的時間。
 
參考資料:https://neurosciencenews.com/qmri-parkinsons-21052/
 
論文:DOI: 10.1126 / sciadv.abm1971
 
(報導/李林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