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啟惠:去醣化廣效mRNA疫苗 對抗alpha到Omicron BA.5突變株
日前才獲得有機化學領域大獎—「四面體獎」(Tetrahedron Prize)、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與大家分享去醣化廣效mRNA疫苗的研究開發成果,並於今年3月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翁啟惠分享,新冠病毒表面上的棘蛋白具有聚醣保護層(glycan shields)會增強感染力,並逃避免疫反應,因此,我們移除病毒表面上會干擾辨識的醣,露出更多可供辨認的特徵,成為去醣化的棘蛋白SMG,就能夠讓疫苗增加更多的免疫反應,成為廣效抗新冠疫苗。
此外,翁啟惠指出,在不同種類的細胞中,醣基化的表現也不同,如上皮細胞、T細胞中會產生不同反應,這也是目前疫苗進入人體造成副作用的原因之一。
翁啟惠表示,該疫苗經動物實驗證實,可對抗alpha、gamma和delta變異株,甚至包含Omicron BA.1、BA1.12.1、BA.2、BA.4、BA.5,都能產生很高的中和抗體校價、誘發強烈B細胞和T細胞反應,及良好的保護力,目前,研究團隊也更進一步以脂質體、多核糖體(polysome)製成穩定的mRNA疫苗。
Airfinity執行長Rasmus Bech Hanseng:大數據分析疫情趨勢 隨時戰備疫苗庫存
全球傳染病醫療數據分析公司Airfinity執行長Rasmus Bech Hanseng說,新冠對全人類來說是很大災難,從近2年的數據分析,新冠病毒的突變,其傳播率已比流感高、死亡率與中東呼吸道症候群(MERS)相當。
他指出雖然有足夠的數據就能分析下一次大流行,但在防疫上仍有不足的地方,包括目前隨著疫情進展,各國的病毒檢測逐漸下降,且全球僅有8個國家在對新的變異株進行基因定序。
除此之外,雖然目前全球新冠疫苗有供過於求的現象,但不同國家保護率有高有低,甚至在其他傳染病上,如麻疹、霍亂 腦膜炎疫苗接種率下降,尤其是在貧窮國家出現排擠現象。
他也期望新冠疫苗的量能可延伸到其他傳染病,政府可倡導不同疫苗接種,提升全體健康更高的保護率;在疫情不同時期,即便疫情趨緩,他也建議各國一定要將疫苗備妥庫存。
安美睿總裁Kazem Kazempour:長新冠難定義 臨床試驗應早期全面布局
美商安美睿生技(Amarex)總裁兼執行長Kazem Kazempour聚焦分享疫情後長新冠(COVID Long Haulers)將帶來的挑戰,他指出,目前對於長新冠沒有特定的定義,包含高達50種心理與生理症狀都屬於長新冠。
Kazempour表示,在2021年就有134個針對長新冠的臨床試驗啟動,而2022年1月統計至6月則有158個臨床試驗啟動,在長新冠的臨床試驗中有三大挑戰待解決,除了無法定義哪些症狀屬於長新冠外,如何選擇療效指標、臨床試驗終點,以及醫界對於長新冠的態度都會讓招募受試者面臨挑戰。
Kazempour分享,安美睿的使命是希望加速病患取得有效的臨床治療產品,因此執行許多臨床試驗,但是他提醒,臨床試驗設計時,不能只考慮監管機關的要求,要更全面地思考安全性、療效評估、生物統計等;在執行臨床試驗時,也不應該等到監管機關批准才開始進行布局,應在申請臨床試驗時,就開始尋找臨床試驗中心進行相關布局。
最後,Kazempour指出,數據分析非常重要,因此,數據統計分析專家應在臨床計畫規劃申請時就開始介入,而不是等到試驗數據收集完後才找統計專家進行分析。
如何對抗下一次疫情? 產官學研攜手合作、教育民眾為關鍵
會後討論則由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執行長吳忠勳主持,並邀請與會來賓針對在下一個大流行來臨前,該如何做好準備進行探討。
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梁賡義表示,疫情影響全球各層面運作,台灣在疫情初期展現了政府與民間的協作力,建立了良好的「台灣模式」,現在雖然許多國家走向與病毒共存,但面對下一次疫情,最重要還是要有預防、偵測與治療的能力。
英國醫療數據分析公司Airfinity公共部門全球負責人(Global Head of Public Sector)Martin king也表示,防疫是政府、產業、公衛、全體人民共同參與的一項工作,怎麼讓大家有意義的合作,是防疫能更有效率的關鍵。
Kazempour認為,面對下一次大流行,我們要關心的不是「它會不會發生,而是它什麼時候發生」。而科學家除了研發產品外,在臨床研究上也要與民眾作好溝通,增加群眾對產品的信心,避免大眾因假訊息影響。
(報導/李林璦、彭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