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同種精神疾病患者腦部差異大! 「生物標記」診斷仍有困難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3-08-17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Nature》子刊:同種精神疾病患者腦部差異大! 「生物標記」診斷仍有困難 (圖:網路)
近(14)日,一組由澳洲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和荷蘭拉德堡德醫學中心(Radboud University Medical Centre)領導的科學團隊,透過分析上千例包括憂鬱症、強迫症、思覺失調症等患者的腦部影像,證實即使這些疾病具有同樣的臨床症狀(例如:憂鬱症患者皆會長時間出現憂鬱情緒),但患者各腦區的變化仍有極高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換句話說,要以一項特定的「生理性標記」診斷某種神經疾病,仍有很大的困難。該研究發表於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

這項研究指出,在同一種精神疾病患者間,之所以表現的症狀有所差異,可能是因特定腦區的差異性所致;而若症狀相同,可歸因為其具有相同的神經迴路、網絡上的功能障礙。

此結果可說挑戰了過去普遍認為某些精神疾病中「會有特定神經功能障礙標記」的觀點,並進一步強調,這些精神疾病的發病和臨床表現,都與腦部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有關,而非單一腦區的變化所造成。

人類目前對許多精神疾病的生理機制仍所知甚少,加上每位患者大腦的異質性相當高,例如腦部結構中灰質(gray matter)的體積都不同,因此難以歸納患有同種精神疾病的人,其大腦結構有哪些相似的表現。

該研究中,團隊針對共1,294名至少被診斷出以下六種精神疾病之一的患者進行研究,包括:注意力缺乏/過動障礙(ADHD)、自閉症類群障礙(ASD)、雙相情緒障礙、憂鬱症、強迫症、思覺失調症,並以1,465例健康人作為對照組,分析其腦部詳細的掃描影像。

結果顯示,精神疾病患者各腦區間的灰質容積(gray matter volume, GMV)差異相當大,但這些具有差異性的腦區,通常會被整合進相同的腦部功能性迴路(circuit)中,而這點可解釋為何同樣的精神疾病會有相似的症狀。

因為大腦的運作是一項連續性的過程,由神經間訊號傳遞組成迴路及相互交錯的網絡(network),形成腦部的完整功能,因此局部腦區的差異也可能歸入同樣的迴路和網絡中,並可能進而導致同樣精神疾病患者的相似症狀。

作者認為,精神疾病未來研究的一項重要目標,是要能準確描述患者症狀中的個體差異,與GMV的偏差間的關聯性,且後續研究中做可能聚焦於創建能適用於多種疾病診斷、統一標準的臨床方法。

此外,論文也指出,由於患者的這些臨床差異程度,可能隨著年紀而變化,因此,也應考慮將年齡因素加入評估。

參考資料:
1. 論文原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3-01404-6
2. https://www.genengnews.com/topics/translational-medicine/brain-network-mapping-study-challenges-basis-for-psychiatric-distinctions/

(編譯/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