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3)日,富禾生醫舉辦2023高峰論壇,會中不僅公布了富禾生醫的研發里程碑,也邀請到亞東醫院研究副院長張至宏、高醫大癌症研究中心執行長陳立宗、臺北榮總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明翰等免疫學與細胞治療領域專家,共同探討精準診斷與再生醫療的挑戰與未來發展策略。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也特別到場,表達對富禾生醫的期許,並表示「Full Hope」也是再生醫療希望實現的目標。她也透露,醫事司將會再修訂《再生醫療雙法草案》,並在下個立法院會期中,作為醫事司的優先法案提出,並期許能用扎實的臨床證據作為論述、支持推動法規的建立,也讓民眾更了解再生醫療在預防及治療的益處。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攝影/賴俊睿)
富禾生醫董事長趙毅於開場致詞中表示,富禾生醫邁入第12年,與亞東、北榮、成大、高醫等各大醫院合作,並與高醫執行細胞因子誘導殺手細胞(CIK)細胞治療《特管辦法》案。他也分享,富禾在今年11月獲食藥署核准其與亞東醫院合作進行「利用自體培養之Epstein-Barr病毒(EBV)專一性毒殺T細胞對鼻咽癌患者的免疫療法」臨床1/2a試驗申請,預計在明年第一季正式招收病人。
趙毅指出,富禾生醫持續發表臨床研究、驗證檢測診斷與療法效果,並與各大醫院合作發表研究。精準檢測方面,涵蓋了循環腫瘤細胞(CTC)精準檢測、肝癌免疫功能檢測分析(immunoprofiling)以及與nivolumab治療效果關聯AI分析,為患者預測療法的治療成效等。
另外,細胞治療合併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藥物治療癌症動物試驗、EBV專一性毒殺細胞技術,以及紅斑性狼瘡免疫功能檢測分析等研究論文也正在審查中,他預期富禾研究多年的許多成果,都將在近一、兩年內收穫成功。
富禾生醫董事長趙毅。(攝影/賴俊睿)
李建謀:富禾生醫精準診斷、再生醫療 差異化治療實現藥物經濟學價值
富禾生醫總經理李建謀,接續介紹富禾生醫的精準診斷、再生醫療兩大產品線最新進展。李建謀強調,「重大疾病的評估,不能憑靠單一面向」,因此富禾生醫在精準診斷方面,開發出液態切片CTC、免疫功能檢測分析、AI機器學習的軟體醫材(SaMD)等三大產品線。
李建謀強調,富禾生醫藉由複雜的蛋白質體分析系統、以高精準度辨別細胞型態,為患者帶來差異化的精準治療效益,並提供用藥前、用藥時的療效評估,帶來藥物經濟學的價值。CTC方面,已經與國內6家醫院合作12件IRB案,預計招募8種癌症、共計400份檢體;免疫功能檢測方面,已經與亞東醫院合作、建立鼻咽癌患者免疫特徵的精準分析系統,預測能力(AUC)達到0.9以上,也與北榮合作nivolumab治療肝癌效益評估,AUC達到0.85以上。
再生醫療方面,富禾生醫開發的臍帶血來源TCRγ9δ2異體現成細胞用於癌症治療,預計明年Q1將發表論文,明年Q3或Q4將申請全球臨床試驗;EBV專一性CD8 T細胞療法,除了將與亞東醫院合作在明年啟動臨床試驗,現也將病毒範圍擴大到HPV,並已申請IRB。
另一方面,富禾生醫發現其開發的Phyduxon-T衍生外泌體,具有強化腫瘤毒殺效果,並具有很高的免疫細胞指數,未來將會進行臨床試驗;非癌症治療方面也與亞東醫院骨科再生醫療權威張至宏合作,培養出具有低組織抗原表現、抗發炎效應的髕骨脂肪墊間質幹細胞(IPFP-MSC),正在進行細胞層片的研發。
富禾生醫總經理李建謀。(攝影/賴俊睿)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也特別到場,表達對富禾生醫的期許,並表示「Full Hope」也是再生醫療希望實現的目標。(攝影/賴俊睿)
陳立宗:靶向基因突變免疫療法成胰臟癌新曙光
高雄醫學大學癌症研究中心執行長、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理事長陳立宗分享,胰臟癌從2016年至今一直是美國致死率第三名的癌症,由於胰臟癌沒有太多有效療法,估計3年後胰臟癌死亡人數將超過大腸直腸癌。
陳立宗表示,由於化療的進步,讓胰腺癌的患者存活率提高,在經化療治療的臨床試驗中,轉移性胰腺癌患者存活率平均為9~12個月、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存活期為20~24個月,開刀後搭配輔助性治療則可以達到54個月存活期,但隨著年紀增加患者接受化療的意願越低。
陳立宗指出,根據目前眾多免疫治療胰腺癌的臨床研究來看,免疫治療的效果有限,由於腫瘤中一些特殊、會影響患者免疫功能的基因突變也會影響到腫瘤微環境,例如KRAS p53;雖然,CAR-T、CAR-NK細胞治療都是很好的嘗試,但是,未來須考慮與小分子藥物合併治療或T細胞受體基因治療靶向KRAS的方式,才有望成為胰腺癌免疫治療的曙光。
高雄醫學大學癌症研究中心執行長、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理事長陳立宗。(攝影/賴俊睿)
張至宏:關節退化程度較輕者 細胞治療效果可能較好
亞東醫院研究副院長張至宏於其演講中分享軟骨缺損與退化性關節炎(OA)的治療經驗,特別是退化性關節炎的細胞治療。張至宏團隊主要使用的細胞,是將膝關節脂肪墊取出的IPFP-MSC,其與軟骨在發育學上屬於同源組織,因此是比腹部脂肪更好的選擇。在與國內細胞治療業者合作下,在2017到2019年完成臨床一期試驗,證明IPFP-MSC的治療效益,並發表在2022年4月發表於國際細胞治療期刊《Cytotherapy》,其後在2019年底銜接《特管辦法》,自2020年7月開始特管辦法收案。
張至宏也分享他在《特管辦法》中得到的反思。他表示,目前團隊已完成及執行中的患者共15例,並觀察到許多關節退化程度較輕者,接受幹細胞注射效果較好,但目前收案對象仍以較嚴重者為主,是否可以更早施予幹細胞注射值得思考。
此外,張至宏也重申,細胞治療不是萬靈丹,並非每個患者接受細胞治療的反應都一致,特管辦法也不等於臨床試驗,且過程中經常加入其他合併治療,如玻尿酸、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增生治療(PRP)、關節鏡手術、截骨術等,不容易單獨證明細胞治療的效果,因此不僅需要更多妥善控制對照的研究,收集治療後的真實世界數據相當重要。
亞東醫院研究副院長張至宏。(攝影/賴俊睿)
陳明翰:全面細胞族群AI分析 助攻SLE精準診斷、避免誤診!
壓軸演講中,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明翰分享了當今自體免疫疾病診斷與治療的挑戰。他表示,紅斑性狼瘡(SLE)是一種全身性、多發性的發炎疾病,會在不同器官裡出現不同症狀,臺灣有約近3萬患者。
陳明翰指出,雖然SLE的五年生存率在近50年內,已從74.8%提升到94.8%,但目前自體免疫疾病的診斷、疾病活性與療效評估尚有不足之處,在SLE新藥開發中,各大藥廠如UCB、Xencor、賽諾菲(Sanofi)、楊森藥廠(Janssen)也都鎩羽而歸。
陳明翰表示,其透過與富禾生醫的合作,利用整合了機器學習AI的全面細胞族群分析,只需抽少量血液,就能知道患者免疫細胞的狀態,也因此發現原本診斷為SLE的患者事實上是誤診,目前也正擴展到乾燥症、硬皮症、多發性肌炎總和性分析。
他也期許,未來若有更多文獻支持時,可以將全面細胞族群分析運用在癌症疾病身上,監測細胞療法調節免疫的狀態,從而改善患者病況。
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明翰。(攝影/賴俊睿)
(報導/吳培安、李林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