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3)日,陽明交大藥理所黃自強教授運用冷凍電子顯微技術,成功解析造成囊狀纖維化(CF)、分泌性腹瀉疾病的致病CFTR蛋白的完整結構,並發現一些抑制劑可結合在CFTR蛋白的特定區域,引發結構改變,進而降低其活性。此發現為過去未知的藥理作用提出解答,也替CF、分泌性腹瀉藥物開發,提供新方向。相關研究已在今年8月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黃自強表示,CFTR蛋白在細胞中扮演氯離子(電解質的一種)傳輸的角色,並協助水分通過細胞膜,保持身體系統的正常運作。
當CFTR發生缺陷突變時,細胞膜中負責電解質與水分傳輸的通道會被阻塞,導致囊性纖維化,影響呼吸和消化系統功能。而當CFTR活性過高時,水分傳輸過多則會引發分泌性腹瀉等病症。
他指出,雖然目前針對CFTR蛋白「功能缺失」引起的CF,已有藥物被開發,但科學界對於CFTR「過度活化」而造成疾病的機制,卻沒有任何進展。
他表示,過去,醫學研究大多從器官或細胞層面探討疾病,往往難以揭示病理機制和藥物作用原理,也限制了新一代藥物的開發,因此他將研究視野縮小至分子或原子的尺度,透過冷凍電子顯微技術來觀察細胞的運作。
在黃自強的研究中,他利用冷凍電子顯微技術,解析一款可與 CFTR 結合的抑制劑 CFTRinh-172 (Inh-172),發現Inh-172屬於一種異位抑制劑(allosteric inhibitory )其可改變CFTR結構,進而降低CFTR蛋白活性表現。
為了進一步確認Inh-172的異位調控機制,研究團隊也在有CFTR蛋白表現的豬動物模型上,測試Inh-172抑制劑的效果,結果卻發現該抑制劑在豬模型上降低CFTR蛋白活性表現,效果不彰。
為了解答這個疑惑,研究團隊將人與豬的CFTR蛋白結構上的片段互換,結果顯示,當豬的CFTR蛋白置換為人的片段時,該蛋白對抑制劑的反應變得與人的CFTR幾乎一致,解釋了蛋白上的微小結構差異,都會影響藥物的效果。
研究者認為,這項研究未來有望推動針對囊性纖維化、分泌性腹瀉及多囊腎病的新一代藥物開發。
資料來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0641-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06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