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科學家們認為人們長大後無法回憶嬰兒時期的記憶,是因為海馬體在青少年時期仍在發育,導致幼年時無法有效儲存記憶。不過,這項論點被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兼吳蔡研究所(Wu Tsai Institute)團隊與現為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研究員的 Tristan Yates的研究所顛覆。
3個月嬰兒已有「統計學習」記憶
先前,研究團隊已發現,年僅3個月的嬰兒就已具備「統計學習」(statistical learning)能力,不過這與儲存個人經驗的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不同。因此嬰兒是否可以形成情節記憶,目前仍未知曉。
這兩種記憶在海馬體中使用的迴路不同,過去的動物研究顯示,統計學習的迴路位於海馬體的前部,比情節記憶的迴路發育得更早。因此,研究人員推測情節記憶可能在嬰兒1歲左右才開始出現。
接著,研究團隊設計一種實驗方式來測試嬰兒的情節記憶,他們對26名年齡介於4個月至2歲的嬰兒進行fMRI掃描,並測量他們看到新的人臉、物體或場景影像2秒時的海馬體活動。
在嬰兒觀看過多張其他影像後,研究人員再讓他們同時看到先前出現過的影像。研究發現,當嬰兒首次看到新影像時,海馬體活動表現越強,他們再次看到相同影像時的注視時間就越長。這結果顯示他們成功記住之前見過的影像。
一歲是嬰兒記憶形成分水嶺
此外,研究人員在海馬體的後部也觀察到明顯的記憶形成訊號,而此訊號在12個月以上的嬰兒中表現得更為強烈,這種年齡差異有助於建立更完整的海馬體發展理論,也解釋其如何支持學習與記憶。
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兼吳蔡研究所主任Nick Turk-Browne表示,該研究結果與近年來的動物研究一致,即嬰兒期失憶可能是一種記憶檢索的問題,而非記憶不存在。
「我們正在追蹤海馬體記憶的持久性,甚至開始探討一種大膽的可能性——這些早期記憶或許仍然以某種形式存在於成年期,只是我們沒有主動回憶。」
這項研究成果顛覆了傳統的觀點,為探索記憶的形成與消失機制提供了新的線索。未來的研究或許能揭開嬰兒期失憶的真正原因,甚至有望找到喚醒那些被遺忘記憶的方法。
資料來源: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03/250320144619.ht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855-0
(編譯/實習記者 康育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