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揭首張全腦粒線體地圖!助解開老化大腦疾病之謎

撰文 編輯部
日期2025-04-10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圖片來源:ChatGPT)
3月26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團隊,開發一種物理體素化(physical voxelization)方法,將大腦冷凍切片、逐片分析各個腦片的粒線體密度,進而建構首個「大腦粒線體地圖」(MitoBrainMap),有望用於預測與粒線體數量變化相關的老化疾病或精神疾病。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期刊。
 
大腦是一個極度活躍的器官,每一個思考、記憶、活動,乃至於神經元接發訊號都需要消耗能量,約占了人體20%的能量消耗。為了滿足這些大量的能量需求,大腦遍佈了數量龐大的粒線體,然而,這些粒線體在腦內的分布情況卻仍不清楚。
 
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團隊研究者開發了一種物理體素化方法,將一片冷凍的人類冠狀面半球(coronal hemisphere)切片(來源於54歲、死於心臟病的捐贈者)劃分為703個體素(voxels),每個體素為3×3×3毫米的立方體,其與標準的大腦3D影像單位大小相當。
 
接著,研究人員分析粒線體的分子表型,包括:OXPHOS酵素活性、粒線體DNA含量與體積密度,以及粒線體特異性的呼吸作用能力(mitochondria-specific respiratory capacity),並測定每一個樣本中的粒線體密度與產能效率。
 
隨後研究團隊根據大腦影像與立方體塊的數據,建立了一個模型來預測整個大腦中粒線體的數量與類型,並將同一腦片的其他樣本用於驗證,發現此模型能準確預測樣本中的粒線體構成,最終完成了MitoBrainMap的繪製。

粒線體在大腦密度、分子表型具多樣性

 
透過模型研究他們也發現,不同大腦區域的粒線體特徵確實有所差異,如大腦中的由神經元細胞本體構成的灰質(gray matter),其所含有的粒線體數量多於主要由神經元的軸突構成的白質(white matter)約50%以上,灰質中的粒線體的產能效率也比白質高。
 
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 Nathalie Rochefort表示,在某些精神疾病與和年齡相關的大腦疾病早期,可以觀察到大腦粒線體的變化,這項前瞻性研究的新數據奠定了正常大腦功能的分子能量,使科學家能更詳盡的研究容易受影響的大腦區域中粒線體的變化。
 
研究人員表示,將啟動一項多達500位受試者的研究計畫,繪製受試者大腦中9個區域的粒線體地圖,了解腦部粒線體分布在不同人之間的多樣性,也藉此比較患有神經、精神與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與一般人之間的大腦粒線體差異。
 
資料來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848-z
 
(編譯/實習記者 康育華、責任編輯/彭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