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薄荷、紫蘇抗新冠?! 中研院揪出5種現有藥物具抗疫潛力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1-01-27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PNAS》薄荷、紫蘇抗新冠?! 中研院揪出5種現有藥物具抗疫潛力 (攝影/巫芝岳)

報導/巫芝岳

今(27)日,中央研究院於記者會中發表了其自去年新冠肺炎爆發起,自現有藥物中找出的5項潛力藥物;包括抗瘧疾藥物美爾奎寧(Mefloquine)、抗愛滋病藥物奈非那韋(Nelfinavir)、中草藥靈芝多醣體RF3、全株薄荷及全株紫蘇之萃取物。論文已於1月15日發表在期刊《PNAS》。


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洪上程 (攝影/巫芝岳)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洪上程表示,去年疫情開展初期,在院長廖俊智號召建立抗疫平台下,他和翁啟惠院士即整合協調十多位研究人員,展開藥物篩選和作用機制探討的任務。

他們將所收集的中西藥和保健品,進行系統性的篩選,其中包含2,855個動物及人類用小分子藥物、190個傳統藥草,以及團隊過去合成的抗SARS病毒藥物。

研究人員透過電腦模擬統計實驗,分析病毒棘蛋白(spike protein)序列突變位置、探討藥物作用機制;以酵素實驗評估藥物抑制酵素活性的效果;再經由細胞實驗評估病毒活性。

最後,由詹家琮博士團隊於P3等級實驗室中,初步篩選出具潛力的15個藥物,接著再以敘利亞倉鼠進行動物測試,讓藥物實際與病毒株正面交鋒,以準確測定抑制病毒的效果。

研究發現,抗瘧疾藥物美爾奎寧、抗愛滋病藥物奈非那韋、靈芝多醣體RF3、全株薄荷及全株紫蘇之萃取物等5款現有藥物及保健品,具有抑制病毒活性效果。透過倉鼠動物實驗後,證實此5種藥物能有效減少老鼠肺部的病毒量。


本論文第一作者,基因體中心研究技士詹家琮 (攝影/巫芝岳)

詹家琮表示,這些藥物約可將倉鼠體內病毒量降低約10倍(從每毫升10的7次方降低到10的6次方)。詹家琮說:「雖效用不及疫苗的預防效果,若能在感染初期藉由藥物幫助降低病毒量,讓體內免疫系統得以作用,也是抗疫過程中非常重要的。」

洪上呈表示,目前在細胞和動物實驗中,皆可有效抑止病毒感染細胞,目前已先申請專利,不過目前尚未進行人體試驗。他們也期望,未來有廠商願意承接技轉,再進行進一步的開發。

「研發抗病毒藥物關鍵在於阻斷病毒的複製過程。」洪上程主任解釋。這一系列的步驟皆需要很多不同功能的病毒蛋白參與,若能有效抑制其中一個或二個以上的病毒蛋白活性,譬如蛋白水解酶和RNA聚合酶等,將可阻斷病毒複製。

臺大藥學系梁碧惠教授指出,研究發現的這5種藥物,各自攔截病毒的時間點和方式不盡相同,其確切機轉仍需進一步釐清。目前已知奈非那韋透過抑制蛋白酶活性,阻止病毒進行組裝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