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分析
- 產業名錄
- 中央研究院 (中研院)

中央研究院 (中研院)
- 英文名稱:Academia Sinica
- 網址:https://www.sinica.edu.tw/
- 成立時間:1928-06-09
- 發展階段:其他
- 創辦人:蔡元培
- 代表人:廖俊智(2016年起現任院長)
產業領域
D01學研機構
簡介
中央研究院為中華民國學術研究最高機關,任務如下:
一、 人文及科學研究。
二、 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
三、 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
1949年,播遷來臺,及時撤遷者只有歷史語言與數學兩個研究所,圖書文物則暫時存放在楊梅火車站倉庫。在朱家驊代院長多方奔走下,方於1954年在南港現址營建院區。來臺後,復經胡適、王世杰、錢思亮、吳大猷、李遠哲、翁啟惠等院長之戮力經營,始有今日之規模。
現任院長為廖俊智院士,接任於2016年6月21日;副院長為周美吟、劉扶東、黃進興三院士,襄助院長處理院務。
主要產品/服務
生命科學相關之研究單位,分設如下:
1.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
2.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
3.生物化學研究所
4.分子生物研究所
5.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
6.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
7.基因體研究中心
8.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9.生醫轉譯研究中心
相關文章
2024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揭曉!安立璽榮、台大、清大、中興、研生生醫勇奪最大獎
2024-11-08/記者 彭梓涵
今(8)日,莫德納台灣(ModernaTaiwan)與中央研究院共同舉辦的「2024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公布第二屆獲獎團隊,由安立璽榮生醫、台大醫學院陳炳宏助理教授團隊、清大化工系胡育誠教授實驗室、研生生醫、中興大學蕭貴陽副教授跨體學實驗室,從35件公開徵件中脫穎而出,得獎團隊也將獲得莫德納一對一業師輔導資格。 中研院唐堂副院長於致詞中表示,中研院和莫德納攜手推動mRNA技術的創新應用...
北醫、台大、中研院攜手 逾1.9萬人研究:癮君子少活2.31年 多吃蔬果多活3.25年
2024-10-07/記者 李林璦
近期,臺北醫學大學公衛學院應用流行病學碩士學位學程羅偉成副教授研究團隊,與台大公衛學院及中研院統計所共同合作,分析臺灣逾1.9萬人健康數據,結果發現,不抽菸者比癮君子多活2.31年,不過量飲酒者可多活1.62年,每天攝取足夠蔬果的民眾,平均壽命可延長3.25年,是臺灣首度針對保持五種健康行為可延長多久壽命進行的研究,也是國際上首次同時推估多項生活型態因子對醫療花費的總和影響。該研究已於今年7月刊登...
公私協力挹注生醫新創茁壯 中研院、國科會、衛福部、經濟部接棒盤點
2024-10-02/記者 李林璦
昨(1)日,第二屆「NBRPPitchDay全國生醫轉譯選拔媒合會」活動第二日下午舉辦分享公部門生醫研發資源的趨勢論壇,由生策會執行長錢宗良擔任主持人,邀請到中研院轉譯醫學中心執行長陶秘華、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邱求慧、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副署長王德原、國科會產學及園區業務處專門委員吳醒非,共同期許公私部門、學研界積極投入生醫研發、新創,並早期與法規單位合作,推動產品商品化及國際化。 生...
科進、研生、藥華、諾倫、艾沛、磐石、新穎 醫科展秀生技多元技術
2023-12-05/記者 巫芝岳
11月30日~12月3日一連四天於南港展出的「台灣醫療科技展」中,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展區一連舉辦了多場「進駐企業X轉譯技術發表會」,展現廠商們「化研為用」的成果。除了有:科進製藥、研生生醫、藥華醫藥、諾倫科技、艾沛生醫、磐石醫藥,以及新穎生醫等進駐廠商,登台介紹各自的核心技術外,晶準醫學執行長/麗特醫學總經理曾煥昌也於「精準健康講座」中,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基因檢測的應用。科懋、科進、科民聯手新藥研發、...
首屆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揭曉 中研院、陽交大、磐石、清大、工研院團隊勇奪250萬獎金
2023-09-21/記者 巫芝岳
今(21)日,莫德納台灣(ModernaTaiwan)與中央研究院共同舉辦的「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於台北南港舉行頒獎典禮。獲獎的5組團隊分別為:中研院生醫研究中心胡哲銘、陽明交大生醫工所陳冠宇、磐石醫藥、清大化工系宋信文、工研院生醫所鄭淑珍團隊,除了總額新台幣250萬元的獎金外,也將獲得與莫德納一對一業師輔導的資格。本次獎項不但為台灣首屆mRNA前瞻新創獎,更是莫德納在亞洲首次與學研單...
北醫大、中研院、國防醫產學攜手研發 肝功能快速測量系統登權威期刊
2022-06-02/記者 吳培安
今(2)日,由臺北醫學大學、中央研究院、國防醫學院,加上國際公司AvalonHepaPOCLimited、雅各生技共同組成的產學研究團隊,共同發表「半乳糖單點快速測量系統(GSP)」,檢查者只需注射或飲用半乳糖後60分鐘,手指取1點血液,即可在75秒內測知肝功能,且比起傳統的SGPT或ALT檢查,更能反映實際上的肝功能,而非僅反應肝細胞破壞多少。 此跨單位研發團隊,是由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講座教授胡...
四大外商製藥加持 盼打出國際生技群聚效應
2022-04-28/記者 李林璦
今(28)日,為期兩天、由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BioTReC)、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共同舉辦,第二屆「NBRPDemoDay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招商暨人才技術媒合會」盛大展開,邀請到中研院院長廖俊智、中研院院士暨前副總統陳建仁、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董事長涂醒哲共同揭開序幕,並為台灣生技產業發展提出建言與期許。 本次活動集結超過40間生技生醫新創公司及團隊參與,...
臺灣第一人!中研院薛雁冰 獲德國Max Planck會員殊榮
2024-09-26/記者 吳培安
中研院分生所副研究員薛雁冰自小就對科學充滿熱情,她以遺傳學工具作為透視鏡,為生物課本裡「真菌獵殺線蟲」的故事挖掘出更多不為人知的迷人細節。薛雁冰獨特的研究成果,使她在2022年獲頒「臺灣傑出女科學家」新秀獎。年僅45歲的薛雁冰,更在今年9月獲得德國頂尖研究機構MaxPlanckSociety會員及學術職,這是臺灣第一人的殊榮,證明即使不是應用導向的基礎科學研究,也能在國際學研殿堂中大放異彩。撰文/...
【影音】Outlook2030:郭紘志|臺灣再生醫學未來在哪裡?
2022-10-26/環球生技
【生醫名人錄】Outlook2030:郭紘志/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臺灣再生醫學未來在哪裡?以半導體優勢結合再生開發關鍵自動化細胞製程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郭紘志不僅是全臺第一個真正誘導出iPS細胞的實驗室,是臺灣iPS細胞研究的開山鼻祖,也建構了全臺最完整、最大的人類疾病iPS細胞庫(diseasediPSCbank)。近年,他更在器官晶片(類器官)上的專研,讓臺灣在i...
【影音】Outlook2030:吳漢忠|產學應該如何整合、創造價值?
2022-10-15/環球生技
【生醫名人錄】Outlook2030:吳漢忠/中研院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產學應該如何整合、創造價值?加強落實化研為用培養更多商化實戰人才有著「技轉王」稱號的吳漢忠,至今已經發表過超過128篇知名國際期刊論文、獲得83項專利技術,其中已經有20項技術(含68項專利)成功授權給生技公司,7項技術正在進行臨床試驗或上市銷售,7項專利正在進行臨床前試驗,也使其擔任轉譯中心首位主任實至名歸...
iPS鼻祖郭紘志「用細胞做機器人」 打造「類組裝體」平台
2022-06-16/記者 李林璦
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郭紘志不僅是全臺第一個真正誘導出iPS細胞的實驗室,是臺灣iPS細胞研究的開山鼻祖,也建構了全臺最完整、最大的人類疾病iPS細胞庫(diseasediPSCbank)。近年,他更在器官晶片(類器官)上的專研,讓臺灣在iPSC類器官研發上,躋身國際翹楚之一!展望未來,郭紘志認為,臺灣優異的半導體資源,正可以與再生醫療相結合,打造出關鍵細胞自動化製程工具,讓臺灣掌握再...
胡哲銘奈米粒子突破技術瓶頸 有效刺激T細胞增百倍
2021-07-23/記者 李林璦
癌症免疫療法大勢所趨,個人化精準的癌症疫苗療法更是,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胡哲銘以獨創的奈米技術平台,跨領域結合癌症免疫治療、生物資訊學,創建100奈米大小、可容納幾萬個短胺基酸抗原,製成如同病毒型態的個人化癌症疫苗,可以刺激出準確度高,且刺激出的T細胞量高出現有技術百倍,邁向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癌症疫苗公司。撰文/李林璦Profile現職: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跨部會疫苗平...
陶秘華AAV/ hACE2新冠小鼠模型 助攻三大國產疫苗開發
2021-07-23/記者 李林璦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兼生醫轉譯研究中心轉譯醫學專題中心執行長陶秘華臨危受命,在短短一個月內便利用腺相關病毒載體(AAV)技術,讓小鼠成功表現人源ACE2受體基因,配合生物醫學研究所和基因體中心的兩間P3實驗室,共組中研院新冠病毒P3團隊,完成建構新冠病毒小鼠攻毒模式,提供國內三大疫苗廠和其他抗病毒藥物的生技公司進行臨床前動物試驗,建立了新冠疫苗、藥物開發的黃金標準,打通國內新冠疫苗醫藥開...
陳仲瑄埋首數十年 國產質譜儀研發終成真
2021-03-11/記者 吳培安
去年(2020)11月5日,中研院展出臺灣高階儀器研發計畫成果,其中,由陳仲瑄院士開發出的全新可攜式質譜儀,無疑宣告了臺灣高階儀器進入國產自主研發製造的新紀元。陳仲瑄埋首研發質譜儀數十年有成,滿足未來各領域即時、即地檢測的需求。不過,享譽美國科學界、將質譜儀技術帶入生命科學分析方法的陳仲瑄,已過70歲的一生,走的是「文史青年」的理科築夢之旅。撰文/吳培安 攝影/巫芝岳據估計,2020年全球尖端分析...
創業交流8/業師:生技新創甘少苦多 有效經營策略、增加外部連結對接市場事半功倍
2020-12-27/環球生技雜誌
創業交流8/業師:生技新創甘少苦多有效經營策略、增加外部連結對接市場事半功倍中央研究院『生技醫藥轉譯創新發展計畫(TSPA)』於109年12月09日(星期三)於國家生技研究園區C棟國際會議廳舉辦『生技創業的挑戰與展望-交流暨音樂會』系列二,由傑出的青年創業家與大家分享創業的經驗甘苦談,並於演講後安排一場業師座談會,由生技及創投界的重量級業師與聽眾們進行對談,期能為有志於生醫新創的同仁們帶來建議與啟...
中研院攜手演譯基金會 兩大Biobank首次合作 計畫3年內攻破20萬人
2021-02-03/記者 巫芝岳
報導/巫芝岳今(3)日,中央研究院與財團法人演譯基金會共同宣布,將自今年起展開人體生物資料庫(Biobank)首次跨界合作計畫,透過擴增社區型健康參與者收案量,加速Biobank部署。前副總統暨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表示,「精準健康」已成為我國發展的戰略之一,人體生物資料庫為精準健康發展的基石,透過針對本土化數據的分析,將有助為國人健康超前部署,更透過數據應用幫助生醫產業發展。中研院自2012年推動...
中研院領產學研共組抗疫大平台 研發到應用歷程總回顧
2020-09-30/記者 劉端雅
7月25日,中研院於2020亞洲生技大展(BIOAsia-Taiwan)期間,舉辦新冠肺炎系列講座,邀請八位參與計畫的專家群,分享在新冠病毒檢測、老藥新用、抗體、小分子合成、疫苗、抗原、動物模式等研究成果。撰文/劉端雅、彭梓涵 攝影/林嘉慶自新冠肺炎(COVID-19)衝擊全球以來,中研院一直與時間賽跑,快速投入研發快篩檢測、藥物與疫苗等解決方案。7月25日,中研院於2020亞洲生技大展期間,舉辦...
陽明、中研院、振興醫院共同開發AI降噪聰明電子耳系統
2019-11-11/記者 李林璦
研究團隊以人工智慧為核心,開發情境感知噪音消除模型,幫助聽力受損患者提升電子耳的聆聽效益。賴穎暉於2017年於中研院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時與曹昱老師透過模擬方式證明其系統之可行性,並將成果刊登於(IEEETransactionsonBiomedicalEngineering)。隨後本團隊於2018再進一步的將其此技術帶入臨床並證明其方法平均可提升將近36%左右的語言理解力,該模型也在去年刊載於《Ear...
中研院農生中心瞄準本土草藥國際化
2015-09-14/記者 楊傑名
中央研究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草藥科學研究主要著重於分離並鑑定植物所含之有效成分,亦建立與利用與發炎相關疾病的細胞培養、小鼠模式等實驗系統,藉以篩選、驗證草藥及其有效成分之功效。近年來,農生中心致力於將台灣的草藥資源科學化與現代化,獲得多次國家新創獎與發明創作獎等獎項肯定。文/楊傑名農生中心(中研院農生中心AgriculturalBiotechnologyResearchCenter,Acade...
第三屆 2023 NBRP Demo Day 跨域、跨界、跨國生態系整合
2023-05-23/記者 吳培安
5月4日、5日,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BioTReC)、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衛福部食藥署(TFDA)、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實驗動物中心,共同於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舉辦第三屆「NBRPDemoDay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招商暨人才與技術媒合會」,匯聚50家新創與學研團隊、超過500位海內外產業專家人員參與,活動規模及盛況更勝以往。責任編輯/吳培安5月4~5日,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BioTReC)、...
癌症醫學臺灣殊榮!中研院院士陳鈴津獲ASCO 2020表彰
2020-05-06/記者 吳培安
近(4月23)日,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公布2020年度ASCO獎項獲獎人名單,其中,我國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幹細胞與轉譯癌症研究所特聘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陳鈴津(AliceL.Yu),獲得兒科腫瘤獎與講座(PediatricOncologyAwardandLecture)之殊榮。ASCO於官方網站上表示,陳鈴津在探索小兒癌症與療法開發上有40年的經驗,除了是抗醣脂GD2(anti-GD2)療法...
臺灣第一人!中研院薛雁冰 獲德國Max Planck會員殊榮
2024-09-26/記者 吳培安
中研院分生所副研究員薛雁冰自小就對科學充滿熱情,她以遺傳學工具作為透視鏡,為生物課本裡「真菌獵殺線蟲」的故事挖掘出更多不為人知的迷人細節。薛雁冰獨特的研究成果,使她在2022年獲頒「臺灣傑出女科學家」新秀獎。年僅45歲的薛雁冰,更在今年9月獲得德國頂尖研究機構MaxPlanckSociety會員及學術職,這是臺灣第一人的殊榮,證明即使不是應用導向的基礎科學研究,也能在國際學研殿堂中大放異彩。撰文/...
藥華藥、中研院、莫德納、中榮 跨域共探生醫永續新藍圖
2023-08-25/記者 彭梓涵
7月27日,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於亞洲生技生技大展期間,舉辦一年一度的「臺北市生技產業高峰論壇」,以「生醫永續關鍵新藍圖」為主題,邀請藥華醫藥執行長林國鐘、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沈家寧、莫德納(Moderna)臺灣香港總經理李宜真,以及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從國內外藥廠、研究單位、醫院經驗,分享生技業如何在過去累積20年的成果上,抓住當今的契機邁向永續經營。撰文/彭梓涵、巫芝岳臺北市長蔣萬...
第三屆 2023 NBRP Demo Day 跨域、跨界、跨國生態系整合
2023-05-23/記者 吳培安
5月4日、5日,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BioTReC)、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衛福部食藥署(TFDA)、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實驗動物中心,共同於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舉辦第三屆「NBRPDemoDay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招商暨人才與技術媒合會」,匯聚50家新創與學研團隊、超過500位海內外產業專家人員參與,活動規模及盛況更勝以往。責任編輯/吳培安5月4~5日,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BioTReC)、...
iPS鼻祖郭紘志「用細胞做機器人」 打造「類組裝體」平台
2022-06-16/記者 李林璦
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郭紘志不僅是全臺第一個真正誘導出iPS細胞的實驗室,是臺灣iPS細胞研究的開山鼻祖,也建構了全臺最完整、最大的人類疾病iPS細胞庫(diseasediPSCbank)。近年,他更在器官晶片(類器官)上的專研,讓臺灣在iPSC類器官研發上,躋身國際翹楚之一!展望未來,郭紘志認為,臺灣優異的半導體資源,正可以與再生醫療相結合,打造出關鍵細胞自動化製程工具,讓臺灣掌握再...
胡哲銘奈米粒子突破技術瓶頸 有效刺激T細胞增百倍
2021-07-23/記者 李林璦
癌症免疫療法大勢所趨,個人化精準的癌症疫苗療法更是,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胡哲銘以獨創的奈米技術平台,跨領域結合癌症免疫治療、生物資訊學,創建100奈米大小、可容納幾萬個短胺基酸抗原,製成如同病毒型態的個人化癌症疫苗,可以刺激出準確度高,且刺激出的T細胞量高出現有技術百倍,邁向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癌症疫苗公司。撰文/李林璦Profile現職: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跨部會疫苗平...
陶秘華AAV/ hACE2新冠小鼠模型 助攻三大國產疫苗開發
2021-07-23/記者 李林璦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兼生醫轉譯研究中心轉譯醫學專題中心執行長陶秘華臨危受命,在短短一個月內便利用腺相關病毒載體(AAV)技術,讓小鼠成功表現人源ACE2受體基因,配合生物醫學研究所和基因體中心的兩間P3實驗室,共組中研院新冠病毒P3團隊,完成建構新冠病毒小鼠攻毒模式,提供國內三大疫苗廠和其他抗病毒藥物的生技公司進行臨床前動物試驗,建立了新冠疫苗、藥物開發的黃金標準,打通國內新冠疫苗醫藥開...
陳仲瑄埋首數十年 國產質譜儀研發終成真
2021-03-11/記者 吳培安
去年(2020)11月5日,中研院展出臺灣高階儀器研發計畫成果,其中,由陳仲瑄院士開發出的全新可攜式質譜儀,無疑宣告了臺灣高階儀器進入國產自主研發製造的新紀元。陳仲瑄埋首研發質譜儀數十年有成,滿足未來各領域即時、即地檢測的需求。不過,享譽美國科學界、將質譜儀技術帶入生命科學分析方法的陳仲瑄,已過70歲的一生,走的是「文史青年」的理科築夢之旅。撰文/吳培安 攝影/巫芝岳據估計,2020年全球尖端分析...
中研院領產學研共組抗疫大平台 研發到應用歷程總回顧
2020-09-30/記者 劉端雅
7月25日,中研院於2020亞洲生技大展(BIOAsia-Taiwan)期間,舉辦新冠肺炎系列講座,邀請八位參與計畫的專家群,分享在新冠病毒檢測、老藥新用、抗體、小分子合成、疫苗、抗原、動物模式等研究成果。撰文/劉端雅、彭梓涵 攝影/林嘉慶自新冠肺炎(COVID-19)衝擊全球以來,中研院一直與時間賽跑,快速投入研發快篩檢測、藥物與疫苗等解決方案。7月25日,中研院於2020亞洲生技大展期間,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