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中成立的協和新藥,是由鑽石生技注資10 億元新台幣創立,公司的核心項目技轉自台大與中研院,其中針對免疫檢查點開發的適體藥物領先國際,相較目前正火熱的抗體藥物具成本更低、更穩定之優勢,預計2017 年將有藥物申請IND,有望嘉惠無法負擔抗體昂貴藥價之癌症患者。
文/楊傑名
從1986 年第一項治療性單株抗體問世至今,已有超過30 項抗體藥物獲得批准上市,特別是針對癌症及自體免疫疾病的治療,更有數百項藥物正處於臨 床開發階段,2013 年前十大暢銷藥物即有5 個屬於抗體藥,全球銷售額更是突破680 億美金,預估今年前十大暢銷藥物可能會完全被抗體藥取代。
沒錯,抗體藥物已成為治療人類多種疾病的主流藥物,亦是近年來所有製藥工業中增長最快的領域。
去年7 月,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也成立「次世代抗體藥物聯盟」(Next-generation Antibody Drugs),聯合國、內外超過10 家生醫大廠,齊心協 力希望從台灣研發出新一代的抗體藥物。
但事實上,在治療性抗體被發現後不久,有一項被認為可以取代抗體的藥物亦隨即被發現,也就是「適體(aptamer)」,是一種能與特定的目標分子結 合的寡核苷酸(Oligonucleotide)。
適體開發興起 成本、品質更穩定
適體因能辨識特定分子,產生與抗體類似的作用,且在某些特性上還更優於需由細胞製備的抗體,包含適體可於生物體外合成製得,相較抗體可縮短時 間與降低成本,品質更穩定,且因其可自由設計序列,甚至能大幅提昇與目標受體的結合能力。
然而,適體藥物為何不如抗體蓬勃發展?原因是當初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一些阻礙,曾先後任職於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貝斯以色列醫學中心等研究單位,對於抗體藥物之開發歷程,有超過10 年的實務經驗,協和新藥副總經理李冬陽說:「在1980 ~ 90 年代,核苷酸的合成費用是非常昂貴的,導致適體藥物的製備成本太高,反觀現在的合成技術已使成本大幅降低,國際間多家提供基因合成服務的廠商,都有能力量產適體,由於產能隨技術逐漸加大,未來還會更便宜。
此外,相較於融合瘤篩選單株抗體藥物的方法無專利保護,適體的專利反而也是發展的阻礙之一,「適體在1980 年發現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