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臉新時代!盤點台灣顏值科技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2-03-15
封面圖

疫情期間天天視訊,「視訊會議畸形恐懼症(Zoom Dysmorphia)大流行!」「看臉」時代帶來「疫」外商機――美容醫學。
事實上,臺灣的整形外科技術可謂亞洲領頭羊,韓國每四位整形外科醫生即有一位是經過臺灣受訓而成,但臺灣過去卻幾乎在醫美儀器、醫材市場上缺席。
不過,近年來,傳統生技廠、藥廠紛紛跨入醫美市場,本刊盤點臺灣顏值科技廠商,醫美儀器、注射劑、再生醫療正力拼國際。
未來再生醫療三法的加持下,臺灣是否有望搶灘醫美新藍海市場?

責任編輯:李林璦
採訪整理:李林璦、巫芝岳、劉馨香
撰文:李林璦、巫芝岳、劉馨香
資料研究:本刊資料研究中心
攝影:李林璦、巫芝岳、劉馨香
視覺/美術設計:黃黛鵑

參考資料:市場公開資訊
圖片來源:freepik


新冠疫情期間,由於社交距離的拉遠,不僅居家的時間長了,溝通也更加依賴社群軟體,而長時間面對鏡頭,一個新名詞隨之誕生――視訊會議畸形恐懼症(Zoom dysmorphia),是由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教授Shadi Kourosh所提出,形容在視訊鏡頭下,增加了人們容貌焦慮的問題,同時,也帶動了美容整形產業,成為「疫」外商機。

美國整形外科醫生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ons, ASPS)最近進行一項1,000名美國女性的調查中顯示,有11%從未做過醫美的女性在疫情後燃起對於整形手術的興趣,而先前已做過醫美的女性中,有35%的女性有意願再次進行醫美手術。

此外,從韓國最大網路醫美平台「江南姐姐」的統計數據也可看到同樣趨勢,該平台的使用者一年來增加了90萬人,使用者進行醫療諮商的次數也突破100萬次,與一年前僅有50萬次相比,直接翻倍。

《路透社》也引用江南姐姐的數據指出,2019年韓國醫美產業的規模約為98億美元,2020年成長為107億美元,增加9.2%,2021年更可能達到118億美元。

美容醫學的熱潮也或許是因為在疫情高峰時期,許多診所暫停營業的關係,在經濟回暖後,美容醫學產業領域呈反彈性的成長。

在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學會(ISAPS)於2021年底發表的全球統計中,2020年因疫情影響,讓全球的美容整形外科手術減少了10.9%,有高達77.8%的醫美診所曾在疫情暫時停業,不過,在進行這項調查時,有45%的診所患者人數已恢復至疫情前的狀況。

這兩年來的疫情,對臺灣醫美產業界來說,仍然衝擊劇烈,除了暫停國際醫療外,台灣微整形美容醫學會理事長陳美齡提到,臺灣在2021年5、6月疫情高峰時,臺北的醫美診所業績幾乎砍半,中南部的診所業績約掉兩成,而在疫情控制後,業績漸漸恢復以往。


台灣微整形美容醫學會理事長陳美齡提到,臺灣在2021年5、6月疫情高峰時,臺北的醫美診所業績幾乎砍半,中南部的診所業績約掉2成,而在疫情控制後,業績漸漸恢復以往。(攝影/李林璦)

臺灣整形技術亞洲領頭羊 韓國每四位整外醫生有一位是經臺灣受訓

事實上,臺灣的整形專科醫生技術一流,並培養了世界各地的整形外科醫生,甚至,韓國每四位整形外科醫生即有一位是經過臺灣受訓而成。

臺灣整形技術的奠基,根源於臺灣整形外科之父羅慧夫(Dr. Samuel Noordhoff),他於1959年以醫療宣教士身分來臺,擔任馬偕醫院院長,陸續設立全臺第一個加護病房、燒燙傷中心及自殺防治中心,1976年受王永慶延攬,擔任長庚醫院第一任院長,於長庚醫院設立整形外科以及全臺第一個顱顏中心,一手創建了臺灣整形外科制度。

臺灣擁有深厚的基礎技術奠定後,陳美齡回憶,在2003年時,瑞典醫療器材大廠的Restylane瑞絲朗玻尿酸,是全臺第一個獲臺灣衛生署核准上市的玻尿酸,接著逐漸有Allergan (現已被艾伯維(AbbVie)收購)的肉毒桿菌毒素產品Botox、脈衝光療法(IPL)儀器進入臺灣。

「許多國外原廠的講師來臺灣教學,將技術與產品帶進臺灣,臺灣的醫師實力強、學習快,甚至改良發展出新的手法,在技術上幾乎是亞洲領頭羊,許多臺灣醫師都到中國當講師,或當『假日飛刀手』,將臺灣的技術帶到國際。」台灣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曾忠仁說。

除了臺灣醫師飛到國外,臺灣人口少,內需市場不大,因此,吸引外國客人來臺的國際醫療不外乎是一劑良方。

回憶起疫情前,陳美齡指出,臺灣的醫美觀光主要還是吸引華人為主,畢竟「美感」不僅非常主觀,更重視溝通,相近的語言是臺灣相較於韓國的優勢之一。

醫美在臺灣幾乎成為全醫師運動 年輕醫師積極投入

全臺灣目前約有44,000多個醫師,其中就有12,000多人投入醫美市場,而全臺灣才不過1,700多位整形、皮膚科醫師,可想而知,投入醫美產業的大多是其他專業領域的醫生。

曾忠仁指出,「近年臺灣醫師受到健保制度的影響,紛紛轉往自費醫療市場,其中進入門檻較低、市場最大的就是醫美,在臺灣幾乎成為全醫師運動,尤其是年輕醫師十分積極投入。」

從2019年開始,衛福部修正《特管辦法》提高管理強度,明定削骨、全(中)臉部拉皮、全身拉皮、大量抽脂、鼻整形、腹部整形、義乳植入等8大類美容醫學手術,應由特定之專科醫師執行,否則就必須則應接受過訓練並領有證明才能施行。

但同時,也是等同開放除了這8大類別高風險以外的美容醫學,非專科醫師都可以執行,讓美容醫學領域成為各醫師的紅海領域。

對於年輕醫師來說,臺灣的醫美市場早已被知名醫師佔據,甚至連練習的機會都沒有,也因此,假日飛往中國成為訓練實作的一環,下一個拓展海外的目的地也慢慢顯現出來的是越南。

除了大量醫師湧入醫美領域外,與美容、SPA相關的概念股公司,在近年也積極跨足到醫學美容,麗豐-KY(4137)就積極開設醫美及抗衰老診所,提高營運規模,目前北京、南京、上海有四家「雅樸麗德醫美診所」及禾登、晶禾兩家全科診所。

佐登-KY(4190)則異業合作,開設佐登微爾醫美診所,全臺有七家據點,包括員林、臺中、新竹、桃園、臺南、高雄、臺北,主推醫美級保養療程藍寶石雷射。

「病毒式傳播」助攻韓國醫美 政府大開業者代理簽證 

臺灣的醫師的技術享譽全世界,但是醫學美容在國際上面的行銷曝光程度遠遠輸給韓國。

韓國透過電影、電視劇、手機、電腦與時尚產業等行銷方式,把韓國的醫學美容用「病毒式傳播」的方式,傳播到全世界,讓美容整形成為韓國的國際名片,讓全世界的人蜂擁到韓國接受醫學美容治療。

2009年,韓國政府修改《醫療法》,將醫療機構或仲介機構招攬外國患者赴韓就醫的營利行為合法化,2013年,韓國法務部批准,韓國政府指定的醫療機構可為外籍患者代理申請電子簽證,代表遊客可以不經由韓國大使館直接在網路上申請簽證。

2015年,韓國政府更出台新政策來保護醫療美容業的發展,韓國國會許可醫療機構可以有限制地刊登外語標示廣告。2016年,韓國政府提出到2021年吸引80萬外國患者來韓就醫、推動211個醫療機構拓展海外市場。

2013年外國人到韓國進行美容醫學的人數為2.41萬人,到2018年時,急速成長至14萬人。

臺灣啟動美容醫療觀光 不料受到疫情波冷水

但臺灣醫療技術領先,卻因限制太多而難以行銷國際,財團法人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蔡仁雨也提到,有些醫生會認為臺灣衛教文章與醫療廣告限制太多,若要與其他國家競爭國際醫療,可以放寬對國外的醫療廣告法規,以提昇國際醫療行銷力度,吸引外國客來臺。

2019年衛福部召開美容醫療觀光啟動會議,林岱樺立法委員邀集國發會、僑務委員會、外交部、交通部觀光局、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整形外科醫學會、美容外科醫學會等相關單位,一起研商如何成功推動臺灣醫療觀光。

會議擬定將遴選示範醫療機構、簡化美容醫學認證內容與認證流程、讓合法診所容易通過審核、擴大診所參與、鬆綁國際醫療廣告法規、建立國際醫療糾紛調解機制與邀請相關醫學會提供建議方案等。

最後於2019年中旬,衛福部串聯觀光局、外交部、移民署等6大部會組成的「觀光醫療專案小組」,共同宣示將以2018年臺灣國際醫療產值170億為基礎,在未來4年內,力拚翻倍成長至340億,不過,年底卻受到新冠疫情潑了一盆冷水。

醫美診所品質良莠不齊成隱患 醫策會推動品質認證

而醫美診所品質良莠不齊,一直是這紅海市場的隱患。統計至2021年12月底,符合衛福部《特管辦法》規範中,可進行7大類高風險美容醫學手術的醫療機構全臺共有415家。

同時,為了提升臺灣美容醫學診所整體品質,2019年衛福部與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共同辦理「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讓醫美診所主動報名參與品質認證,其中,獲認證醫療機構還可取得陸客來臺代辦簽證的資格。

2020年6月,衛福部公布國內首次的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名單,首波共有56家診所通過,取得效期3年的認證資格。

不過,全臺相關醫美診所總數約800家,認證上路第一年卻只有77家主動來申請,且通過認證者也僅約7成,這數據可謂差強人意,不過經過這幾年的推動,目前共有95家診所獲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其中有7家同時獲得國內最高標準的「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醫師、診所齊備 獨缺MIT醫美產業發展?

臺灣有技術高超的醫師,診所的品質也逐漸提升中,曾忠仁提到,整體醫美產業鏈的末端,醫師、診所都已經步入紅海市場,但是前端的製造端卻還是空缺著,不管是儀器或是醫材大部分都是代理進口。

韓國廠商推出醫美儀器的速度之快,常常歐美儀器新推出沒多久,韓國就會趁勢推出中低價位的類似儀器,曾忠仁就指出,高價位的儀器主要由歐、美、以色列為主,韓國則幾乎佔領了中低價位市場。

根據各家診所的定位、策略不同,若目標族群是對價格敏感的小資族,就會選擇進口韓國儀器。而在本刊的採訪調查中(詳細介紹可見後文),臺灣目前無廠商研發與製造電波拉提和音波拉提儀器,不過,專注於開發低能量雷射臺廠不少,但高階醫美雷射儀器則尚未有本土廠商通過臺灣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的核准。

或許是由於醫美儀器設備價格戰的競爭激烈,過往如德瑪凱也曾宣布將自主開發醫美儀器,但最終還是回歸代理。

目前僅探詢到一家於2019年才初出茅廬的新創公司巨興醫學科技,其自主開發的二氧化碳雷射儀,有望於今年年底取證,將成為臺灣第一台MIT自主研發的高階醫美雷射儀器。


台灣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曾忠仁指出,整體醫美產業鏈的末端,醫師、診所都已經步入紅海市場,但是前端的製造端卻還是空缺著,不管是儀器或是醫材大部分都是代理進口。(攝影/李林璦)

產官學研醫聯手  盼催生成功案例

臺灣的生技、科技研發並不落人後,或許尚缺在法規上較嚴格,以及政府並沒有針對醫美產業的上游研發推出鼓勵政策。

方旭偉以方策科技的從需求端提案,「以終為始」來開發醫材的經驗指出,臺灣的產業鏈其實十分健全,只要有Idea進來,很快就能研發生產出產品。

方旭偉建議,臺灣政府應支持本土產業,獎勵研發並加速審查本土產品,並且對於低風險的醫材可早些讓其上市,再進行上市後追蹤,以避免延宕了產業的發展。

臺灣美容醫學產業全國聯合會暨臺灣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蔡豐州也呼籲,目前美容醫學產業中使用的產品大多是代理進口,一旦用習慣國外產品後,就很難轉移使用本土產品,如此導致的惡性循環,反而壓抑本土產品的研發。

「有越多的成功案例誕生,成功的廠商才能持續支持創新技術研發,最終可形成生態圈,讓創新研發技術有了出場機制,就能激發更多投入這領域。」方旭偉說。

為了鼓舞更多創新醫材轉譯成為產品,方旭偉也成立了喜可種子基金,投資具有潛力的中小公司,也提供串聯生技醫療產業鏈上下游的機會,希望能逐漸催生出本土的創新醫材廠商。

蔡豐州則認為,應訂出具體輔導廠商研發的SOP,包含資金輔導、賦稅減免、技轉、專利佈局等等,因此,2021年11月27日,匯聚產官學研醫,成立了「臺灣美容醫學產業全國聯合會」。

「這是一個可為產業發聲爭取權益的NGO機構平臺,醫療界與產業需要透過組織整合,自我約束、互助與彼此交流技術研發,生技格局才能成其大。」蔡豐州說。

「臺灣的廠家一定要放眼國際市場,而其實臺灣是一個很好的驗證場域,擁有優異的醫師、深厚的技術基礎,可透過醫師測試、背書,進一步行銷到國際上。」曾忠仁提到。


方策科技創辦人暨北科大教授方旭偉指出,有越多的成功案例誕生,成功的廠商才能持續支持創新技術研發,最終可形成生態圈,讓創新研發技術有了出場機制,就能激發更多投入這領域。(攝影/李林璦)

生技廠、藥廠紛紛投入活絡MIT醫材市場

但臺灣的廠商還是十分積極期待能活絡MIT的醫材市場,2021年12月,自主開發非侵入式高解析活體光學同調斷層掃描儀(OCT)的安盟生技,針對「皮膚科光學影像」議題舉辦研討會,邀請到國內外皮膚科醫師分享與交流,成為少數是由「廠商」,而非醫學會主辦的皮膚光學影像研討會。

在醫材端,晶鑽生醫(6815)不僅與方策科技創辦人暨北科大教授方旭偉合作研發提美拉線材,於2018年12月獲得TFDA批准後,大量培訓種子醫師,並從2019年開始舉辦「金線獎」比賽,讓使用提美拉線材的醫師切磋技藝,促進線雕領域的技術精進的同時,也是一種拓展產品市佔率的策略。

而在注射針劑方面,國內生技廠、藥廠也積極投入,永信(3705)的3H玻尿酸交聯技術推出本土品牌的玻尿酸皮下填充劑,友華生技(4120)則是推出和康生技代工製造的玻尿酸品牌「哈蕾(HA Lab)」系列。

此外,像是科妍(1786)、膠原科技(4189)、雙美(4728)等公司,也都是在十分早期就紛紛投入皮下填充物開發;其中的雙美生技,更創辦雙美學院,進行醫美從業人員的相關教育訓練,並推廣至中國市場。

浩鼎則從數年前就看準肉毒桿菌毒素市場,2020年成立子公司鼎晉生技,目前正在進行臨床二期試驗中,有望搶下首款臺製肉毒桿菌寶座。

再生醫療三法  讓醫美產業引頸期盼未來應用

除了常見的醫美儀器與注射物,隨著2018年《特管辦法》的開放,加上今年亮相的再生醫療三法,醫美產業也引頸期盼著未來的應用。

目前在特管辦法中,已有三顧(3224)可運用自體纖維母細胞治療皮膚缺陷、皺紋、凹洞及疤痕填補與修復,國璽幹細胞可利用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皮下及軟組織缺損。

陳美齡提到,許多人到烏克蘭、日本打細胞製劑,不過臺灣不僅法規逐漸在鬆綁,許多學會、協會也辦理「施行細胞治療技術醫師訓練課程」,醫師們都爭先參與。

曾忠仁也表示,醫策會也推出「診所細胞治療品質認證」,名額很快就滿了,在醫美產業中,許多醫師對於細胞治療是躍躍欲試,搶當領頭羊。

相信有合規的醫師、醫療機構、加上生技廠與政府三方合作,未來,臺灣在再生醫學運用於醫美領域方面,能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


削價競爭激烈  醫美廣告/衛教分不清  醫美亂象叢生

2020年4月,韓國肉毒桿菌毒素藥品製造大廠「Medytox」,傳出藥品成份添加了未經許可的成份,並捏造功效與安全性測試,遭到韓國食品藥品管理局(MFDS)下架,並在6月取消其肉毒桿菌毒素銷售許可證。

有韓媒報導,Medytox的部分肉毒桿菌素注射劑未達標準,但公司表面上銷毀處理,私下卻將問題產品出口到海外。2021年3月時,韓國其他三大肉毒桿菌毒素製造商Hugel、Pharma Research Bio和Huons也傳出因違反《藥事法》,在海外透過批發商或中盤商銷售未經認證的肉毒桿菌毒素產品至中國,而面臨刑事調查。

Medytox是韓國最早推出肉毒桿菌毒素的廠商之一,但目前都沒有取得臺灣、中國的核准執照,但其在中國的小紅書、新氧等App上,被俗稱為「粉毒」瘦臉神器,這類的非法走私藥品,在中國的美容院中卻十分常見。

據艾瑞諮詢發表的《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指出,2019年中國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約13,000家,在合法的醫療美容機構當中,依然有15% (超過2,000家)的機構存在超出範圍的違規經營現象;且估計違法經營的「黑醫機構」依然猖獗,估算全中國有超過8萬家生活美容店鋪非法進行醫療美容項目,且包含水貨、假貨的非法針劑比例高達66.7%。

陳美齡也提到,在各國審批上,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最嚴謹,歐盟鬆一些,韓國為發展醫美產業因此管制相較最鬆,臺灣則多效仿美國FDA,雖嚴謹讓醫藥品安全無虞,但也讓產業較難發展,中國則十分特殊地對於醫院管理嚴格,美容院卻無法可管。

因此,中國雖近年來經濟成長讓願意進行醫美的人數越來越多,但中國許多地區的醫美定價混亂,醫療器材與藥物也都真假難辨,安全性堪慮。

而在臺灣,雖然仿品較少,但醫美診所林立也讓醫美產業彼此削價競爭,走向消費市場,陳美齡就提到,「醫美的相關醫學會與其他專科學會相比,對於會員難有制約能力,加上電視購物台、網路購物平台不畏裁罰的胡亂宣稱療效,大打價格戰,反而打亂正規經營的醫美診所行情。」

劣幣驅逐良幣的情形在醫美產業已成為現在進行式!醫美診所經常以不正當方法來招攬病人,甚至公開宣稱就醫即贈送各種形式禮品、折扣、健康禮券,或宣傳優惠付款方法,在2018年消基會隨機調查的15間美容醫學診所中,就有86%的業者廣告宣稱違反醫療法,但是地方衛生局針對違反規定者,往往僅處以5萬元以上25萬元以下罰鍰,對於不法業者來說不痛不癢。

反觀正規經營的醫美診所,在過去的醫療法規範中,僅僅是在衛教文章使用疾病手術前後對比照片就有可能違法,這些裁罰地下違法藥品與醫材立法的醫療廣告法規,沒罰到太多地下業者,卻意外掐著醫界的咽喉。

蔡豐州指出,經過臺灣美容外科醫學會的協調與溝通,終於在2020年8月16日,拍板定案,醫事司針對醫療衛教文章和醫療廣告的區別,函釋表示醫療人員基於衛教可撰寫文章、談衛教,只要按照專業分享醫療知識、優缺點、適應症、禁忌症都公正陳述,不圖利特定產品即可。


蔡豐州指出,經過協調與溝通,終於在2020年,醫事司函釋表示醫療人員可基於衛教撰寫文章,不圖利特定產品即可。(攝影/李林璦)

>>本文節錄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