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TransMedx Demo Day

南科挹注新創量能 遠距醫療、微創手術隱形冠軍搶商機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2-12-02
南科挹注新創量能 遠距醫療、微創手術隱形冠軍搶商機(攝影/羅翊方)
今(2)日,南科新創醫療器材加速器TransMedx攜手金屬中心、生技中心共同舉辦成果發表會,特別邀請到智慧醫院、遠距醫療、手術器械及輔助器材三大領域,共9家公司如:奇翼醫電、麥博森、互貴興業、凡克、艾斯創、醫視等,分享遠距醫療與手術器械開發的核心技術與經驗。


奇翼醫電執行長李維中(攝影/羅翊方)

*奇翼醫電首創心電圖再創新! 非侵入式連續性血糖監測明年上市

奇翼醫電執行長李維中分享,此次以心電圖的核心演算法,開發出非侵入式、連續性血糖監測系統(CGM),預計在2023年年底先以非醫療器材方式上市,提供血糖趨勢變化,期望在未來4年內拿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與歐盟CE。

李維中指出,傳統的CGM每兩週換一次,不僅昂貴又造成醫療廢棄物,且其是偵測體液中的糖化血色素,因此與血糖檢測有延遲性,但奇翼是從觀察心電圖與血糖之間的關聯性開發出該非侵入式連續性血糖監測系統,已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進行臨床試驗,未來將進行全球多中心臨床試驗,2023年將在美國成立合資公司。


麥博森執行長周聖燁(攝影/羅翊方)

*麥博森LAMP快速精準核酸檢測

麥博森執行長周聖燁分享,麥博森以開發快速、精準檢測產品為核心,起初開發半導體檢測晶片,2019年由南科新創醫療器材加速器(TransMedx)輔導後,轉而聚焦在定溫核酸增幅(LAMP)檢測技術。

麥博森首個產品為新冠檢測LAMP試劑組,是目前獲得食藥署EUA資格中,唯一一項以LAMP為原理的檢測產品。該產品具有快速、準確、高通量的優勢,且適用醫院既有的qPCR機台,只要20分鐘就能完成PCR、一小時內出具報告。周聖燁表示,這兩年多來已檢測近萬例,準確率高達100%。

麥博森也進一步將LAMP應用至更多元的檢測領域,包含流感、真菌、肺炎、益生菌等。


互貴興業副總經理蔡子瑛(攝影/羅翊方)

*互貴興業輔助新創醫材上市、CDMO每段路程

互貴興業副總經理蔡子瑛分享,醫材CDMO的全球佈局挑戰跟機會,他指出,醫材上市的流程從市場定位、技術性能、臨床接受度、取證、行銷到售後服務都是挑戰,也都需要很多資金挹注。互貴興業從醫材開發的各個階段都能協助廠商發展,包含醫材CDMO,目前在新竹、中國都有製造生產廠商。

蔡子瑛以互貴興業的經驗與大家分享,法規雖然是門檻,但是不是高山高牆,只要找到門口就能通過。在醫材開發過程中,新創常常遇到開發出的產品走不出去,事實上,每個國家的差異很大,就連醫材的使用說明書,都需要了解產品靶向的對象是誰,是醫護人員?居家照護員?都需要設計不同的使用說明書。


凡克執行長黃心蕾(攝影/羅翊方)

*凡克生醫助攻血管接合精密手術

凡克生醫科技專注於開發微創手術器械和耗材,以提升血管吻合手術效率。凡克執行長黃心蕾介紹,腦手術、器官移植、顏面重建等都需要進行血管的接合,然而此一手術相當困難,醫師需要有九年的訓練,並有高度專注力。

因此,凡克研發出類似鎳子的器械,在醫師既有、熟悉的方式下提供輔助,可節省手術時間兩小時,並節省4000美元,減少風險。黃心蕾表示,目前市面上的唯一競爭者,其產品僅能用於靜脈之接合,而凡克生醫的產品則適用於靜脈和動脈,也有潛力用於深層組織。


艾斯創執行長黃毅熙(攝影/羅翊方)

*艾斯創生醫創新肌腱微創手術器械!傷口縮小10倍

在今年SelectUSA投資高峰論壇中奪下冠軍的艾斯創,其執行長黃毅熙分享,艾斯創專注於開發新型骨科微創醫材,他指出,傳統阿基里斯腱手術,由於傷口很大,造成術後感染率高,恢復期很長,艾斯創希望提供患者風險最低、復原期最短的手術方式,因此於2021年成立。

黃毅熙表示, 艾斯創微創手術器械可優化手術流程,縮短醫師1/2的手術時間,將術後併發症發生率從15%降低至1%,並將傳統10-15公分的傷口縮小至0.8-1公分,術後恢復期從6個月至2年縮短到4個月,顯著降低術後感染風險至0.9%。目前艾斯創是鎖定足踝、外踝韌帶、阿基里斯腱,2023年將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申請取證,未來將持續朝四肢的微創手術進行開發。


醫視科技執行長陳建誠(攝影/羅翊方)

*醫視科技微型內視鏡 助醫師精準醫療

醫視科技執行長陳建誠介紹,醫視科技為專業的微型內視鏡開發廠商,開發臨床未滿足需求之醫療器材。目前已開發用於牙尖手術之內視鏡,滿足傳統顯微鏡加上反射鏡無法觀察的部分,可下降手術時間約50%。此產品為第一類醫材,預計可於明年第一季上市。

醫視科技也開發輔助插鼻胃管之內視鏡,避免灌食錯誤造成悲劇,目前正在成大醫院進行臨床試驗中;以及上消化道監控系統,臨床試驗證實可提早五小時發現患者再出血的發生,可使患者減少輸血量、降低併發症、減少加護病房天數。

(報導/李林璦、劉馨香)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