昱星攜HCS Pharma、Molecular Devices 共探iPSC類器官篩藥技術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3-07-28
昱星攜HCS Pharma、Molecular Devices 共探iPSC類器官篩藥技術 (圖片來源:昱星生技提供)

昨(27) 日,昱星生技(LumiSTAR Biotechnology) 㩦手來自法國及美國的合作伙伴——HCS Pharma與Molecular Devices,於亞洲生技大會共同舉辦了焦點座談會,以「推進藥物篩選前沿研究」為主軸,分享如何運用創新的技術與平台,以體外3D類器官模型為基礎,減少試誤導致的資源浪費,縮短新藥的開發時程。

會中,昱星執行長張郁芬提到,昱星專注於結合基因編碼指示劑(genetically encoded tools)以及人類誘導型多功能幹細胞(iPSC)兩項核心技術,開發各種藥物篩檢工具平台,可應用於細胞治療產品線之開發,嵌入品管製程之一環。

昱星的技術在結合了光遺傳學工具與高通量、自動化設備後,能提供藥廠及臨床試驗受託機構(CRO)進行大規模的新藥開發及毒性測試。目前,其在心血管疾病及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部分已經商品化,可提供篩檢服務以及技術授權。

法商HCS Pharma執行長暨策略長Nathalie Maubon表示,HCS Pharma擁有運用玻尿酸作為生物聚合物來合成製造3D細胞培養基的技術,是目前市面上唯一能讓仿造細胞外基質 (extra-cellular matrix) 結構,維持固態與跟水分子結合兩種特性,且可隨不同器官環境調整配方的3D細胞培養產品,運用此技術能有效提高體外3D類器官的存活率及功能性。

目前,昱星也正在嘗試使用HCS的3D細胞培養基,加值其類器官的培養,這項合作主要鎖定模擬腦部的3D組織,目標是結合模仿腦部微環境開發出「mini-brain」 。張郁芬舉例,像是針對阿茲海默症藥物的開發,結合昱星的iPSC技術分化出不同的腦細胞,和影像即時解析技術進行分析,就可望使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mini-brain來進行藥物篩選了。

美商Molecular Devices的資深應用科學家Angeline Lim則指出,使用病人的衍生類器官(patient-derived organoids)作為新藥開發平台,是個正在興起的趨勢,但其對人員技術要求的門檻,一直該平台無法普及的關鍵。

Lim表示,為克服這個瓶頸,Molecular Devices有能力提供訂製方案,整合多項實驗室設備,將類器官培養的流程自動化,在降低人力與時間成本的同時,也確保類器官量產的穩定性。

目前,昱星已和Molecular Devices合作建置自動化的「iPSC篩藥平台」中,雙方將以共建「Demo Lab」的方式,在剛落成的台北生技園區中建置,年底前有望完工。

(報導/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