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突破腫瘤微環境!BWH溶瘤病毒療法攻GBM腦癌 臨床一期傳捷報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3-10-21
(圖片來源:網路)

美國時間18日,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BWH)研究團隊發表溶瘤病毒候選療法CAN-3110,用於高度惡性之復發膠質母細胞瘤(rGBM)治療的臨床一期試驗數據。研究結果顯示,將該療法直接注射到腫瘤病灶,有助於突破實體癌具免疫抑制性的腫瘤微環境,為腦癌及實體瘤治療帶來新的希望。這項研究發表在《Nature》。
 
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高度惡性膠質瘤(HGG)的侵略性形式腦瘤,包含rGBM在內的復發性HGG,其患者的存活期可能少於10個月。GBM之所以惡名昭彰,是因為許多以激發患者免疫防禦系統對抗癌症的免疫療法,在腫瘤微環境的作用下都沒有效,腫瘤抗藥性極強,因此亟需一種能夠突破腫瘤微環境的免疫抑制性的治療策略。
 
CAN-3110是一種利用遺傳工程技術,針對溶瘤性皰疹病毒(oHSV)進行改造,使其感染癌細胞、激發體內抗腫瘤免疫反應的溶瘤病毒療法。目前此療法的專利,已經授權予Candel Therapeutics。
 
相較於其他臨床上使用的oHSV,CAN-3110攜帶了ICP34.5基因。研究團隊表示,過去這個基因通常會被排除掉,因為這種基因的原始病毒版本,可能會造成人類疾病;然而,研究團隊提出假說,認為這個基因可能是誘發穩健的促發炎反應、進而攻擊腫瘤所需的關鍵。
 
因此,研究團隊為CAN-3110保留了ICP34.5基因,但透過基因工程改造,使其不會攻擊健康的腦細胞,同時促進了病毒複製、持久性,也降低了神經毒性;此外,在巢蛋白(nestin)啟動子的控制設計下,他們也能限制病毒複製和對HGG/GBM細胞的毒性。
 
根據此次發表的首次人體實驗(first-in-human study)研究結果,CAN-3110在41名患者身上,已展現出安全性及初步功效。安全性方面,41名受試者中僅有2名患者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療效方面,研究團隊發現,在治療前體內就存有對HSV1病毒抗體的rGBM的患者(約占66%),其中位整體存活期為14.2個月,相較於其他受試者的7.8個月還要來得更久,且其與免疫活化相關的腫瘤微環境相關生物標誌也出現了變化。
 
研究團隊認為,HSV1抗體的存在,可能導致患者對病毒快速產生免疫反應,讓更多的免疫細胞聚集到腫瘤位置,增加了腫瘤微環境的發炎反應;他們還發現,經過CAN-3110治療後,患者的T細胞多樣性變得更高,顯示這種溶瘤病毒療法能夠刺激更為廣泛的免疫反應。
 
研究團隊表示,給予rHGG/rGBM患者單次的CAN-3110病灶注射,能讓患者的腫瘤微環境充斥著更多的腫瘤浸潤細胞(TILs),不僅是周邊血及腫瘤T細胞的組合,還包含了腫瘤轉錄體特徵改變。
 
該研究通訊作者、BWH神經外科部主任Antonio Chiocca表示,膠質母細胞瘤之所以侵略性特別強,是因為它會在腫瘤周遭形成免疫抑制因子環境,使患者的免疫系統無法進入腫瘤、展開攻擊,使得腫瘤得以生長;而這項研究為直接注射到病灶的溶瘤病毒療法,能夠改變實體瘤的免疫抑制性,打破腫瘤「免疫沙漠」的困境,並提供了重要的人體數據。
 
接下來,他們將會繼續完成前瞻性研究(prospective studies),並進一步探索患者是否存在HSV1抗體,將會如何影響溶瘤病毒的療效;此外,他們也會繼續測試多次注射溶瘤病毒,對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影響。
 
在臺灣,由基亞(3176)與日本Oncolys BioPharma共同開發的溶瘤病毒新藥OBP-301 (Telomelysin)合併放射治療,也在晚期食道癌臨床二期研究中傳來捷報。
 
基亞於日前(16日)表示,該合併療法的主要療效指標「局部完全緩解率」(L-CR)數值,超過臨床試驗計畫書事先設定的閥值,證明OBP-301對局部晚期食道癌有效。此次的臨床結果具有意義,接下來雙方也將進行更詳細的分析,並預計於2024年下半年申請藥證。
 
(編譯 / 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