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亞洲生技大會》Satellite Symposia

昱星攜美商分子儀器 探iPSC、3D類器官藥物發現技術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4-07-30
昱星攜美商分子儀器 探iPSC、3D類器官藥物發現技術(圖片來源:昱星生技提供)

近日(7月26日),昱星生技(LumiSTAR)與美商分子儀器(Molecular Devices)於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期間共同舉辦研討會,探討先進的藥物發現方法中的即時檢測技術、基於類器官的精準醫療,以及自動化3D生物學解決方案的最新創新技術

本場研討會除了由昱星執行長張郁芬,介紹昱星的即時檢測技術「LumiRDT」外,也邀請韓國成均館大學生物物理學系教授Jong-Chan Park,和韓國Molecular Devices的Minho Tak博士,分享類器官技術與3D細胞膜型在藥物的應用,吸引許多國際製藥公司、臨床試驗受託機構(CRO)和國外學術機構與會者參與。

張郁芬首先介紹了全光學即時偵測技術LumiRDT,該技術是運用病毒載體將螢光帶入細胞,可以長時間、即時監測活細胞的狀態,且可同步評估多個參數。

此外,昱星也利用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iPSC),衍生出可作為動物實驗替代方法的模型,其已建立了針對神經退化性疾病和心臟疾病的高通量表型篩選平台。透過以iPSC衍生的皮質神經元和星狀膠質細胞,研究人員可重現阿茲海默症的疾病表型,例如形態學變化、活性氧(ROS)濃度變化、異常鈣離子活動,和β類澱粉蛋白(Aβ)的積累。

張郁芬表示,他們目前在透過共同培養三種不同細胞類型,來提高這項「微型腦模型」的複雜性,並正在創建包含健康數據對照的和表型數據庫,以進一步發展「以AI驅動的篩選技術」。

韓國成均館大學Jong-Chan Park教授,則發表了其團隊運用類器官推動精準醫療的成果。Jong-Chan Park表示,他的研究目的是藉由多樣化的技術和生物物理方法,解決幹細胞非靶向性分化和安全性問題。

其運用來自Molecular Devices的技術,建構基於生物和數學的疾病模型,並用以開發幹細胞和功能類器官的新技術;他分享了他們在大腦類器官研究的關鍵結果,並表示未來他們計畫建構一項以患者幹細胞衍生的精準醫療開發平台。

韓國Molecular Devices的Minho Tak博士,緊接著探討了他們所提供「透過3D細胞模型提升藥物發現」的綜合解決方案。Minho Tak表示,其產品組合包括CellXpress.ai™自動化細胞培養系統,這是一項由AI驅動的創新技術,能使細胞培養流程自動化、改進工作流程,並以機器學習輔助監控、培養、影像監測等。

此外,Molecular Devices還提供3D Ready™類器官擴展服務,該服務能大規模製造、提供品質穩定的類器官,用於高通量篩選,用以幫助開發個人化醫療、縮短上市時間。

(編譯/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