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BIO Asia-Taiwan亞洲生技大會》Session 12

全面基因體、生物標誌分析 開啟個人化精準醫學時代!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4-07-26
全面基因體、生物標誌分析 開啟個人化精準醫學時代!
今(26)日,2024 BIO Asia-Taiwan亞洲生技大會邁入第三日,Session 12以「基因體與精準醫療在疾病領域的發展」為議題,邀請臺北醫學大學副校長李岡遠、日本國立生物醫學健康營養研究所總監片桐豊雅(Toyomasa Katagiri)、Illumina全球醫療與科學部門(Medical & Scientific Affairs)資深總監John Jiang、倫敦帝國學院教授Kazuhiro Ito,分享癌症與呼吸道治療廣泛應用基因體分析、生物標誌物分析,全面走向個人化精準醫療的新時代。
 
臺北醫學大學副校長李岡遠致詞表示,由於每個人的基因、環境、生活方式的差異,個人化的精準醫學已經成為現代生技醫療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我們透過了解基因體與不同疾病的關聯,能夠為複雜的罕見疾病、慢性疾病患者量身訂製有效的療法,打造未來的新世代個人化疾病治療勢在必行。


 日本國立生物醫學健康營養研究所總監片桐豊雅(攝影/李林璦)

片桐豊雅:新機轉ERAP乳癌療法獲猴子實驗證實 無荷爾蒙副作用、抗藥性低

 
日本國立生物醫學健康營養研究所總監片桐豊雅,首先分享了其開發的新機轉乳癌療法。片桐豊雅團隊利用腫瘤抑制分子「PHB2」,透過胜肽ERAP阻斷腫瘤細胞內PHB2和BIG3蛋白質結合的機制達到抗癌效果,該療法已在大鼠和猴子實驗中證實效果,其抗藥性低,且不會造成抗荷爾蒙療法相關的副作用。
 
片桐豊雅表示,腫瘤細胞中PHB2會和BIG3結合形成蛋白質複合體,並進一步導致EGFR、IGF-1Rβ、HER2等已熟知與腫瘤相關的蛋白質表現,他們也證實,若能阻止PHB2和BIG3結合,就可望達到抗癌效果。
 
他們進一步找出可專一性抑制PHB2和BIG3結合的「ERAP」,ERAP為一項顯性負向胜肽抑制劑(dominant negative peptide inhibitor),僅由13個胺基酸組成,可阻止PHB2和BIG3結合;為了增強ERAP的穩定性、使其不易被水解,片桐豊雅團隊進而利用其α螺旋(α-helix)次級結構的結合,合成出「裝訂ERAP」(stapled ERAP)和療效更佳的「雙裝訂ERAP」(double stapled ERAP),並在大鼠與猴子實驗中證實其抗癌療效。
 
片桐豊雅表示,目前乳癌治療中,尤其是多數有表現雌激素受體(ER)的管腔細胞型(luminal type)乳癌,多需使用抗荷爾蒙療法治療,因此這項不影響荷爾蒙、不易產生抗藥性的新方式,可望大幅改善乳癌治療。


 Illumina全球醫療與科學部門資深總監John Jiang(攝影/李林璦)

John Jiang:基因體分析X標靶治療 成未來個人化癌症療法關鍵 

Illumina全球醫療與科學部門資深總監John Jiang分享,癌症患者從過去單一療法治療全部患者的「一體適用(one size fit all)」進展到更個人化的療法,越來越多標靶療法和免疫療法可以顯著提高患者存活率,癌症治療儼然已經進入個人化的精準醫療時代。
 
Jiang表示,這也仰賴於分子檢測的快速演變,從IHC、FISH、PCR等常見傳統分子檢測方法,走向次世代定序(NGS)、全基因體定序(WES/WGS),不僅可產生更多資訊,還能降低人力與時間成本,以非小細胞肺癌(NSCLC)為例,從2003年至今已有29個與生物標記有關適應症獲FDA核准。
 
Jiang進一步指出,全面癌症基因體分析(Comprehensive Genomic Profiling, CGP)也越來越普遍用來識別腫瘤生物標記,並有助於改善患者存活率與生活品質,像是在15個腫瘤中心的回顧性NSCLC研究中,發現運用分子配對的個人化治療方式可提高患者總體存活期(OS)可達31.8個月,而化療的OS僅有12.7個月。
 
Jiang指出,未來的癌症患者治療歷程將從診斷、治療到監測追蹤都會運用到基因體與轉錄體分析,CGP不僅可以協助患者從個人化基因體圖譜,在正確的時間,使用適合藥物,結合標靶治療還能進一步改善癌症患者的治療效果與生活品質。


 倫敦帝國學院教授Kazuhiro Ito(攝影/李林璦)

Kazuhiro Ito:呼吸道疾病亟需精準醫療! 

倫敦帝國學院教授Kazuhiro Ito介紹精準呼吸醫學的發展。Kazuhiro Ito指出,呼吸道疾病對全世界的健康有重大影響,例如根據研究估計,在2022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下呼吸道感染、新冠(COVID-19)、肺癌,分別為全球致死原因第三名到第六名。
 
然而,傳統上「一體適用」的治療方式,僅能減緩疾病進展,對肺功能和死亡率的影響有限,且在不同患者之間的臨床效果差異很大。因此,我們亟需發展考慮基因、環境和生活方式的精準醫療。
 
Kazuhiro Ito說明氣喘治療的發展歷程,一開始使用支氣管擴張劑來緩解疾病,後來使用吸入性類固醇,可控制日常症狀,現在已發展出約6種針對疾病分子機轉的生物製劑,能針對適用的患者更進一步改善治療效果。
 
Kazuhiro Ito提醒臨床試驗的設計相當重要。他舉例,一開始抗IL-5生物製劑在臨床試驗中失敗,隨著臨床案例累積,後來的臨床試驗重新以生物標記來選擇目標患者,才證實抗IL-5生物製劑對於嗜酸性白血球較多的氣喘患者是有效的。
 
Kazuhiro Ito認為,未來需要開發更多不同靶點的治療方法、個人化給藥方式和裝置,開發更好的臨床前轉譯模型、生物標記,以及利用多體學、大數據和AI,共同促進呼吸疾病精準醫學的發展。
 

善用AI、專利 產官學研醫攜手攻精準醫學

 
在會後討論中,由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周德盈主持,他首先分享,北醫致力於推動精準醫學,期望成為具備創新及一流醫療服務的醫院,未來在北醫一校六院的支持下,攜手北醫生醫加速器、國內外新創團隊,以雙和生技園區作為聚落,建構技術商化平台,與產學研醫各界攜手合作推動精準醫療發展。
 
Kazuhiro Ito提及,基因、生活型態、環境等各種複雜的因素都會影響患者的臨床結果,因此AI在臨床試驗設計中將扮演重要的角色。
 
德勤商務法律事務所法律科技創新服務負責人熊誦梅,則提醒技術研發人員,在學校或研究機構的研究,技術產權通常隸屬於贊助進行研究的學校或機構,此外,研究人員也需善用專利工具保護自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