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舟已過萬重山……

撰文編輯部
日期2024-12-06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今年下半年到年終封關前,一些朋友的生技公司,包括:富禾生醫、奧孟亞、雲象科技、永笙生技等,都順利興櫃掛牌,全福生技則是轉掛牌上市。

在替朋友開心之餘,他們一路匍匐前進的許多酸苦,以及臺灣生技股的翻騰起伏,也在我腦海浮沈……。 

臺灣生技產協榮譽理事長李鍾熙前輩,多次在演講中以美國為例分析,「美國是全世界生技產業發展最領先的國家,其成功要素主要有三:傑出優秀的創新科技和團隊、前瞻而勇於突破的醫療法規、充沛的高風險資金及蓬勃的資本市場。」

其中,資本市場對企業的成長及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已不必贅言。資本巿場帶動了投資及獲利機會,其他要素就更容易水到渠成。

已經進入競拍,暫定12月中旬掛牌上市的全福生技,個人認為,是臺灣生技IPO市場真正進入如美國Nasdaq生態水平的關鍵案例。

去(2023)年2月,安富基金林羣接任全福董事長,在此之前,從擁有完整金融四大(證券研究、投資銀行、跨國資本、風險投資)總經理資歷跨入生技,林羣於2016年到2018年間,因緣際會被邀請進入美時當董事長。

三年內,林羣以大開大闔策略,美時從他接任前的營收55億臺幣衝破百億,市值連年增長,截至2024年3月已經超過800億,穩居臺灣前五大市值生技製藥公司。

國際級企業與糧草

很多公司會在救援投手上來後,展現前所未有的「奮起」,但若管理只及於表相,無法真正掌握專業深層的精髓,往往隨著英雄離去,其力挽的狂瀾隨即頽勢,企業容易又回到沿襲既有做法的慣性,組織難以真正達到轉生的目標。

林羣首戰第一役,就證明了他在重構企業能力、重整營運管理、重組財務資本的實力,真正為組織紮下不同的「奮起」文化,以提供企業後續前進的動力。

爾後,林羣以其個人豐沛的金脈,在2022年7月集資了15億,成立主要投資生技醫療的安富一號基金,被媒體視為「生技新教主」。

2022年底,安富基金投資了全福,全福也隨即成為股市的耀眼明星,股價節節升高至92塊。只是,新藥開發的風險實在遠比學名藥更不可預測,原本收案進度超前、被樂觀看好的全福乾眼症新藥BRM421,卻在去年12月22日三期試驗數據未達統計學意義,股價又從高峰連續崩跌了6成。

在過去一年時間裡,林羣同時安內又攘外,全福重新梳理產品線、重啟臨床試驗設計、透過併購擴大公司團隊規模,也照樣直搗證券交易所(TWSE)申請上市,歷經層層稽核後,審議委員會點頭通過。

全福只像行過了一場驚濤駭浪,依然有驚無險地登上了上市的彼岸。

11月14日,全福上市前業績發表會上,全福親朋好友、過去的員工和各方投資人都到了,許多朋友分享來的照片和報導,都見證了全福所締造、臺灣生技股市上史無前例的「逆轉勝」案例。

這天,看著我們主編梓涵拍回來的全福團隊照,回想起全福從創辦人簡海珊到林羣時代的這十餘年光陰,我不禁想起唐代詩人李白的這首《下江陵》,「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全福這次「百日維新」後的成功上市,想必會把林羣個人的聲望再推向另一個高峰。安富基金背後有國內金融家族財團、航運業、壽險業等金主支持,預計明年集資的安富三號基金,想必也將門庭若市。

有別於臺灣生技目前檯面上的幾大財團山頭,他們要不是單純投資家,以資本賺取資本;要不出身生技創業家,帶著公司從櫃買中心的興/上櫃,再進到TWSE的上市版,以此打進與國際資本接軌的大門。

相反地,林羣是從外資大門的那一端走來,勉強跟生技連上關係,可能只有他在美國芝加哥大學MBA時,有一位學長就是李鍾熙。過去,他都在動輒數十億到上百億臺幣的金融資本裡打滾,實踐過如何成功地把臺灣本土公司打造成國際級企業。

但在專訪林羣時,他把這複雜的策略規劃簡單歸納出三點環環相扣的邏輯思維,「國際級公司目標、經濟規模、糧草。」

而TWSE上市一途,正是吸引國外資金,可以藉著壯大的資本,獲取讓生技公司繼續發展成長的糧草,由此促進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契機。

正是依著這樣的營運原則下,林羣舉重若輕地讓全福寫下「反敗為勝」的驚嘆號!

投資文化與產業經濟

然而,全福這次上市帶來更重要的一個意義,是標誌了臺灣生技資本市場與法規監管真正邁入了更理性與成熟的里程。

2007年起,櫃買市場生技醫療類股成為獨立的產業類別。但發展期間,基亞、浩鼎分別在2014、2016年同樣面臨床試驗解盲失利,基亞自此沒入凡間,似乎不再引起臺灣股市投資人的關愛;而浮沈多年的浩鼎,直到2023年6月,前BMS腫瘤部門全球法規科學副總王慧君博士出任CEO,把核心產品重新定位,才又逐漸重燃資本市場的鎂光燈。

臺灣生技股市嚴重受創了很多年,儘管一方面,政府為打造臺灣成為亞洲新創資本匯聚的中心,持續推出「優化新創事業投資環境方案」的各種舉措。櫃買中心在興櫃及上櫃板外,2014年又為微型創新企業提供未公開發行公司的創櫃板;TWSE也在2021年7月為扶植創新業開張創新板 。 

但生技在這些年裡,產業間卻充斥著櫃買中心和TWSE審議生技業的各種潛規則傳言,政府為了保護投資人,防弊重於興利,普遍瀰漫著對生技IPO不甚友善的氛圍。

生技產業也陷入了惡性循環:資本市場低期、公司掛牌不順、募資不易。

一些公司在資金斷鏈的危機下,給了各類投機客或籌資仲介有了操作的空間。迄今,一些投資圈友人依然常跟我玩笑,「生技兩種人,一種騙人、一種被騙」,他們抱著「燒錢、少有EPS的生技業,充斥著印股票換鈔票戲碼」的心態,認為「生技投資跟賭博實在沒有兩樣」。

股市的投資文化,會深刻關係到產業自身甚至國民經濟的興衰成敗。

但全福這次上市,讓大家看到了生技股市已經從以往跌宕起伏的經驗裡吸取教訓,證實了只要公司具備優秀的團隊、前瞻研發的技術、市場需求的產品、透明的公司治理,監管單位與資本市場開始願意承擔風險,和優質公司共同進入正向循環的生態。

臺灣證券交易所上市一部副理張雪真也在產協年會論壇上指出,去年證交所推出「強化生技產業發展策略」,是為了發展新藥或醫材研發公司資訊透明揭露的制度,代表證交所對生技產業已經跳脫傳統觀念,從過分害怕解盲失敗到認為這是公司成功的養分。

截至2024年9月底,臺灣上市、上櫃、興櫃生技醫療類股市值已達1.79兆新臺幣,發展成為僅次於半導體的臺灣市值第二大類股。

一旦生技資本環境更為優化、健全,必然會更強有力地驅動生技產業經濟的永續發展,持續滋養臺灣醫療優勢的創新投入,讓臺灣有機會把握疫後國際供應鏈重組的機遇,找到下一個發展利基。

「不可能任務」的臺灣利基

準備12月興櫃的永笙生技,執行長李冬陽這天夜裡特別傳來他在臉書上的「多愁善感」。一樣認識他十餘年的歲月,又如一艘輕舟過了萬重山……。

「從一個大學幾乎落榜的魯蛇,研究所吊車尾,退伍後考上臺大醫學院病理學博士班,取得博士學位後,又進入哈佛大學醫學院、世界最頂尖的癌症血管新生研究Dr. Judah Folkman教授的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

他自認頭殼壞掉,跑去創業,還壞了2次。但創業實在太難,他最後帶著更大的夢想,取道集團資源,之前幾次見他時,如冬天陽光的笑容裡,依然掩飾不了他藏得很深的挫折與壓力。但曾經有歷史包袱的永笙,在他披荊斬棘後,完成「不可能任務」地為臺灣開出一條利基大道。

永笙細胞治療生物製劑藥物RegeneCyte,獲得FDA核發上市許可(BLA),是臺灣再生醫療雙法後,首張臍帶血幹細胞治療新藥藥證,其應用範圍極為廣泛,有專家認為,未來的off label use商機可望大開!

扶植新興產業實在是一個細緻而複雜的過程,跟種草發芽一樣,需要良好營養結構的土壤、需要適量的水分、特定的溫濕度,以及最佳節律的光照。

我們更期待,在臺灣強有力的資本環境支撐下,會有更多完成不可能任務的生技公司陸續IPO上市……。

mind_sign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