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云:「上醫醫未病,中醫醫欲病,下醫醫已病」。以現代醫學來說,「醫未病」屬於預防醫學範疇,「醫已病」屬於急性醫學範疇。那醫欲病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可能聽過「預防醫學(Preventive Medicine)」。這是個由公共衛生及流行病學學者提出的概念,主張在人還健康時就先採取疾病預防的相關方法,如注射流感疫苗,或是最近全面補助12歲以下的少女接種子宮頸癌疫苗等措施。
筆者想談的「早覺醫療(Earlier Medicine)」,跟預防醫學有點關係,但落在「預防」與「診斷」之間的灰色地帶。目前醫療的重點,是以疾病的診斷、治療為主,也就是「急性醫療」。政府一年約投入新台幣7千億元健保預算,加上自費醫療市場約新台幣4千億元,市場總共高達近新台幣1.1兆元。
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覺得身體有點不太對,感覺這裡好像痛痛的、那裡好像長了一塊什麼,但又好像沒有嚴重到要看醫生的程度。當身體正處在「欲病之病」的時候,你會面臨以下抉擇:
什麼時候才需要看醫師?
首先,該不該看醫生?
有些人可能是等個幾天,看看這些問題會不會就自己好了;有些人可能真的特地請假去找醫生,結果醫生只說「沒什麼特別的問題,多喝水多休息幾天」,甚至還被醫生責備「浪費醫療資源」。
也有些人直接上網搜尋,自己當起醫生診斷自己,任意採取網路上流傳的各種未經證實的做法。萬一遇到不肖人士的操弄,傷財可能還算小事,就怕傷身又害命。
那麼,什麼時候才該做更進一步的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