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惠瑾:跨業、跨界的整併策略

撰文環球生技
日期2015-11-18
曾惠瑾/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副所長

台灣市場規模太小,一直是生技產業發展最終需要突破的課題。尤其是面對充滿高度法規限制,以及各國保護政策障礙的生技醫療產業而言,更是一大難題。

根據2014年生技產業白皮書,目前台灣製藥業營收排名第一的永信製藥,年營收50餘億新台幣;醫療器材類年營收排名第一的百略,也約58億。但是,放到國際市場上,以大陸最大醫藥工業公司國藥控股為例,2014年度營業收入達人民幣2001億元, 台灣這些大鯨魚相對成了小蝦米。

在亞洲新興國家中,台灣生技產業發展腳步最早,也一直以創新、研發優勢見長。雖然至今,我們在創新上還能有許多鋒芒,但若產業規模一直都無法突破,未來勢必將在國際價值鏈裡逐漸失去能見度和競爭力。因此,一定程度的整合是未來必然的趨勢,跨界、跨業的整併之路,正是台灣企業必須深刻思考的策略與方向。

整併是世界最火熱的趨勢

企業通過併購、異業或跨界整合來實現產品延伸、市場拓展,已經是國際市場最為火熱、最深入產業人心的話題了。例如:搜尋網路業的龍頭Google在2015年8月宣布與歐洲藥廠Sanofi進行跨醫藥、醫材、軟體、雲計算的合作,共同研發更有效監測與治療糖尿病的方法,包括:內建血糖濃度監控系統的隱形眼鏡,延伸其健康照護版圖。 

除了Google這件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跨界併購,近年來國外知名生技企業也有相當多的併購案例,從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併購對台灣生技產業的效益,至少可以顯現在3個方面:擴大競爭規模、取得技術、取得通路。

Roche,多年前大手筆收購Genetech,今年6月間又傳聞將收購GSK。更瘋狂的併購持續在今年8月上演,8月13日,Roche耗資4.25億美元收購美國體外診斷公司GeneWEAVE BioScience;19日宣布收購美國基因技術公司Kapa Biosystems;24日宣布收購Lumora用於測序樣品準備的核酸純化技術。今年10月10日,Roche又以5.8億美元收購美國加州Adheron Therapeutics。

可見Roche在併購生物技術公司的路上,是不停止的挺進,一路停不下來。Roche透過併購達成在診斷領域巨頭的地位,同時透過併購拓寬自己的市場領域,壯大了自身成為可以與輝瑞一較高下的世界藥業巨頭。

中國企業透過併購 進軍國際市場

併購策略在中國同樣獲得高度歡迎,許多中國生技企業透過對內併購提高資源效率,透過向外併購達到技術創新,作為進軍國際市場之跳板。例如:復星醫藥收購以色列雷射公司Alma,深圳邁瑞收購美國超聲診斷系統Zonare ,上海微創收購美國Wright骨科關節業務。這些企業的技術都因併購而快速獲得提升。

其實,台灣生技產業界近來也開始傳出令人稱許的併購案例,例如:環瑞醫繼2011年併購瑞士Swissray公司,取得國際知名品牌、高端醫材技術及其歐美既有通路後,今年9月,再接受積極跨足生醫產業的台達電投資,由台達電投資環瑞醫投資控股19%股權,寫下台灣生技產業一宗跨業資源整合典範。

透過這次的投資合作,可將台達電在研發、生產與製造等能力,結合環瑞醫在品牌、通路、銷售的優勢,創造1+1大於2的綜效,在全球推動更高的發展機會與市場。而環瑞醫在歐美市場,則可以藉由台達電的生產基地進行產品組裝,以爭取屬地生產關稅減免及提升生產效率。

生技產業的跨業、跨界思維,很多人都在談,尤其是正在積極尋求轉型的台灣電子業,但是,從互相示好到成功結合的過程中,難免會因為對生技產業的本質不熟悉,而增加併購過程的不確定性。


以北醫前董事長李祖德為首的環瑞醫於2011年併購瑞士Swissray公司。

放下「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堅持

實務最常看到的有:習慣大量生產薄利多銷的思維,忽略醫材產業量少但售價高、毛利高的特性、對成功期程動輒3到7年的風險接受度、對醫療器材「安全至上」不能失靈重來的認知、及對「法規」與「認證」重於技術的尊重等等。

其實,只要併購雙方能事先就產業本質建立徹底的溝通與理解,在台灣要推動跨業、跨界併購整合方案極具可行性。 

此外,台灣生技產業在全球競爭,比規模「大」、比速度「快」之波濤中必須有併購之雄心壯志,亦必須有被併購之犧牲勇氣,放下對「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堅持,才能為個人及企業造就更宏觀的成就,也才能推動台灣生技產業在全球競爭中出類拔萃、異軍突起。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27

更多台灣生醫康產業報導,請鎖定環球生技: https://news.gbi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