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受創最嚴重器官----腎臟

長新冠(Long-Covid)引發腎風暴 應及早應對!

撰文記者 王柏豪
日期2022-06-10
新穎生醫董事長暨總經理曾錙翎分享,「2022年歐洲腎病醫學年會」對「長新冠」引發腎病變風險的重視與呼籲。

曾錙翎(新穎生醫董事長暨總經理)

「長新冠」(Long-Covid)現象(即預後不良反應的風險),令全球高度關注。根據國外研究指出,新冠確診中有三成比例會出現「長新冠」,若以WHO數據,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數超過5.3億人,意即全球有近1.6億人持續經歷新冠病毒攻擊多重器官的後遺症。

研究也顯示,新冠病毒除了直接攻擊肺臟外,腎臟是第二個受創最嚴重的器官,由於腎臟是沉默的器官,加上現有腎功能診斷指標的限制,臨床上並沒有明顯症狀,一旦現有腎功能指標大幅下降,腎往往已經走向不可逆的惡化、往末期腎病變發展。

五月下旬在法國巴黎甫落幕的「2022年歐洲腎病醫學年會」上,「長新冠」相關議題與論文研討會,成為大會焦點之一,並有一系列就「長新冠」對腎臟長期影響有深入的臨床研究探討。

確診出現AKI患者  洗腎風險是未確診者13倍

統整這些研究指出的一致趨勢是:新冠確診者常伴隨出現AKI(急性腎損傷),AKI患者即使獲得痊癒,將來產生末期腎病變(ESKD)的風險極高。而若是幸運在確診期間沒有出現AKI,未來發生急性腎臟病(AKD)及慢性腎臟病(CKD)的風險也比從未確診者高出許多。

很明顯,新冠病毒對腎臟直接或間接造成的反應風暴已在全球進行中,此一臨床研究引起在場人士的熱列討論與呼籲,認為未來幾十年的腎病治療與照顧模式將更形重要,且由於病程可能出現反覆,突發的及採用傳統腎功能檢測指標已無法精準監控,需要新的預防性監控指標。

隨著台灣確診人數的激增且年齡層下降,國人對這股「腎風暴」更不可不慎。

根據研究論文發表會,已發現新冠病毒對腎臟的攻擊遠比預期嚴重,且長期對腎的負面影響已被確認,若不加以重視防範,可以預期未來糖尿病腎病變患者,以及慢性腎病患者都會大幅增加,對各國的慢性病醫療照護負擔恐怕是雪上加霜。

更不要認為是輕症就掉以輕心。根據已知的研究顯示,沒有住院的輕症患者,腎功能快速惡化的風險也比未感染者高。

印象深刻的是,一份針對超過170萬名美國退伍軍人、分為確診與未確診二個照對組,並追蹤長達一年的追蹤研究,該研究將確診者進一步區分為輕症未住院、住院但未出現AKI,以以及住院出現AKI且住加護病房(ICU)等三種類型。試驗結果發現,在住院的新冠確診者中有三分之一出現AKI,這些人即使未來能恢復,但是對腎臟已造成不可抹滅的傷害,腎功能eGFR(腎絲球濾過率值)的惡化速度一年約10 ml/min/1.73m2,日後出現末期腎病變ESKD風險是未確診者的13倍。

此外,住院但未出現AKI患者的腎功能惡化率也高達一年為6-7 ml/min/1.73m2,即使是輕症者的腎功能惡化率一年也有3 ml/min/1.73m2,遠高於未確診的一年1 ml/min/1.73 m2

傳統腎功能指標檢測或監控容易出現盲點

我發現一個更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那些住院出現AKI的確診病患,有些人的AKI會完全恢復,有些會持續惡化,也有些會反覆起伏,而如果只是單純採取傳統的腎功能指標做檢測或監控,容易出現盲點,當傳統腎功能指標(如血清肌酸酐)還處在正常值區間,會誤以為回復了,但其實腎病的發展進程仍在繼續。

而目前觀察到,新冠病毒引起的急性腎臟病(AKD)可能已非傳統的病程發展模式,利用現行的檢測方法將失去診斷準則或淪為落後指標,若不稍加注意,腎功能在一年內掉三分之一或一半,甚至直接發展至末期腎病變,都是可能存在的風險。

因此,為了強化預防與治療,大家也開始探討是否有其他創新的檢測或用尿液,來預測新冠病毒對腎的長期影響,已能及早應對。

而新穎生醫的DNlite-IVD103非侵入性尿液檢測試劑,正是能提早反應腎受傷的生物標記,應用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可以在腎臟出現傷害的第一時間做出反應,此獨特性與新冠病毒侵襲腎臟產生AKI的模式應屬一致,因此,只要確診後對腎臟留下傷害,DNlite-IVD103就能達到預防性診斷與有效監控。

在這次年會上,新穎與中國附醫副院長兼腎科醫師郭錦輯教授聯名發表DNlite-IVD103首次發表應用於監控急性腎病(AKD)的應用,最近新穎在國內外我們更執行超過2000例在不同的腎病族群的研究,DNlite-IVD103都非常專一地與預測腎臟功能急速惡化相關。

有鑑新冠確診對腎的長期傷害正陸續顯現,新穎與中國附醫的臨床驗證將繼續進行,接下來將加入ICU(加護病房)與新冠確診病患的檢體,盼能進一步擴大對潛在腎病患者的監控與照護。